悼念复旦数学学院书记,中文系主任写悼文,网友直呼看不懂
复旦大学朱刚教授写给数学学院书记王永珍的一篇悼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中文系主任水平不行?“求仁得仁”暗指活该?“罔顾事实”用错地方?“三世不斩”笔下有误?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
一、水平不行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教授的水平真的不行吗?他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复旦大学读的,博士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在2001年~2003年去日本神户大学做博士后,从2020年开始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从公开信息看,他对敦煌艺术和宋代文学有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都不少。怎么看都不像是不学无术的人。
我没有读过朱刚的书,也没有看过他的论文,他写给王永珍的这一篇悼文读起来确实有点奇怪。但仅仅从一篇悼文推断出一个人学术水平不行,进而推断出复旦大学用人有问题,似乎论据也不怎么充足。咱们先来看看这篇悼文当中被人诟病最多的12个字,“求仁得仁”、“罔顾事实”、“三世不斩”。
二、求仁得仁
从图一可以看得出来,朱刚的这篇悼文最早并不是发布在复旦大学官网上的,而是他配上复旦大学《关于王永珍遇害情况的几点说明》的链接,发表在朋友圈的几行文字。更重要的一点信息是朋友圈儿的本子并没有题目。被复旦大学将这段朋友圈文字发表在官网之后,加上了“求仁得仁,永珍安息”这8个字的题目,“求仁得仁”自然就显得异常醒目。
求仁得仁四个字源自哪里?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王子,商朝灭亡之后,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于是活活饿死在首阳山。《论语·述而》中孔子评价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这是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辞。放在古汉语当中,“求仁得仁”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意思,放在当下的语境,“求仁得仁”有着“不作不死、活该”的意思。这四个字之所以引发争议,就是这个原因。
三、罔顾事实
“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朱刚悼文当中的这句话也招致了很多非议。如果你按照“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来读,一定会感觉不伦不类。如果你按照“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来读,就可以读得通。意思是“只有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不受谣言的影响,这难道是出于对学校的偏爱,就不顾事实吗?”
再接上后面一句“实赖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围人心目中屹立不倒”,意思是“并不是这样,而是因为王永珍的人品和口碑。在周围人的心目当中是屹立不倒的。”把上下句连起来,也就把意思搞清楚了。
四、三世不斩
接着上面这段话的是“君子之泽,三世不斩,区区十日,又何足道”。这段话大概的意思应该是“君子的遗风,历经三世而不衰,短短10天的谣言,又怎么会造成太大影响呢?”这里的10天说的是从6月7日凶案发生,到6月17日复旦大学官方发表情况说明期间的10天。
很多人对这段话有所质疑,是因为在《孟子离娄章句下》当中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或者是先辈积累的财富家产几代人过后就会败光),所以认为此处用典不对。我觉得抛开典籍去看句子的意思,了解到“十日”的含义,理解起来其实也不难。
五、不合时宜
说实话,朱刚教授的这篇悼文看起来的确挺费劲的。我觉得从内容上看,它并不像很多网友所说的那么漏洞百出,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合时宜。
从语境上说,古风雅韵当然美,可现在并不能让所有人看懂且欣赏,况且整篇悼文并非完全以文言文写就,中间还掺了不少白话,也难怪有人会评论“不文不白”。朱刚教授只是把文字发在朋友圈,写给自己朋友圈的人看,复旦大学直接将其引用到官网上发表,不知道是否征得过朱刚教授的同意。
从时间上看,我们还都在期待复旦凶案的真相,但警方调查尚未结束,目前没有公开信息。很多谣言虽然已经停止,但不少揣测依然留在我们心中。此时发布一篇让人看不懂的悼文,再一次造成负面舆论,作为一所新闻传媒和中文学科都排在全国前三的高校,复旦大学该认真的想一想了。
对朱刚教授这篇悼文,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