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过去二十年间最知名的英国英雄是哈利·波特?|一周新书推荐

Image 2021-06-21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林子人

1《中国精怪故事》

车锡伦 孙叔瀛 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3

狐狸精常见,布谷精少有;葫芦精可爱,象牙精善良……从山东泰安流行的狼妖精到黑龙江饶河县的狼精,本书收集了狐妖、花魅、狼精、猪精等近300个中国民间故事,为人们展现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精怪想象。所谓精怪就是民间所说的物精和物怪,讲述物可以幻化人形,介入人类生活,造物或者遗祸人间的故事就是精怪故事。

中国的精怪信仰起源于何时?本书前言中说,汉代以后,受道教修炼得道成仙的观念影响,民间精怪故事中有物修炼成人、成仙的说法,它们居住在深山旷野、森林山洞之中,经过成千上百年的修炼才得人形,而物老成精、物老为怪的说法也用来解释精怪的产生,不仅动物年纪长了可以成精,唐牛僧孺在《玄怪录》里还记载一则麻袋成精的故事——汉代李陵留下的运粮皮袋被埋在居延山下里日久天长竟然有了生命。人的体液包含人的生命元气,浸染了物件,也会使得后者成精,这类情节也在民间精怪故事中多见。精怪故事不仅是民间资料,也富有文学意义,唐代精怪故事多收于优美的传奇中,在当代精怪故事也给予作家灵感启发,像莫言在获得诺奖之后发表的作品《锦衣》就来自他幼时听母亲讲的公鸡变人的山东传说。

《英雄、情人、势利鬼、恶人:28个英国小说人物的秘密生活》

[英]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 著 李小均 译

中信·大方 2021-5

这是小说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面向大众的“英国小说课”,讲述自18世纪至21世纪的英国文学史上深入人心的英雄、情人、势利鬼与恶人。虽然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英国小说历史,但以令人愉悦的方式唤起人们对小说的原始喜爱。英雄包括漂流孤岛的鲁滨逊·克鲁索、抽丝剥茧探案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情人则包括简·奥斯丁笔下著名的达西先生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希斯克利夫,当然势利之徒的分类更有意思,艾玛小姐和詹姆斯·邦德光荣入选。

作者也在书中说明人们通常将小说主人公称为“hero”(即英雄),而这个词的意涵在接下来的小说发展史中被不断地改写。《名利场》的主角就是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冷酷、唯利是图的女人,她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hero概念,但她获得了读者的认同和支持,成为了名利场永恒的代言人。作者饶有趣味的指出,20世纪英雄丧失了存在的地基,《1984》的温斯顿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卡夫卡、萨特的小说是反英雄的,到了当代我们虽然在漫威电影中仍然可以看见超级英雄的影子,但在过去二十年间最为著名且传统的英国小说英雄就是哈利·波特。在主流小说中,英雄不复存在。

《异端与教授:休谟、斯密与塑造现代思想的一段友谊》

[美] 丹尼斯·C.拉斯穆森 著 徐秋慧 译

格致出版社 2021-5

当休谟在世的时候,他因对宗教思想的怀疑,被攻讦为“大异端”。亚当·斯密生前就是受人敬仰的道德哲学教授,今天则被世人尊崇为“资本主义之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休谟和斯密在大部分成年岁月里都是对方最好的朋友,而这本《异端与教授》就是专门介绍两位哲学家友谊的作品。

本书从1749年两人初次见面开始写起,一直到1776年休谟去世,讲述了两人如何评论对方的作品,如何在职业发展与学术追求上相互关照,又如何在对方的个人生活上提出建议,特别是在休谟与卢梭交恶之后。休谟与斯密共同生活在苏格兰启蒙时期生气蓬勃的思想氛围之中,他们有共同的朋友和敌人,加入同样的俱乐部,对包括哲学与经济学在内的许多问题都有同样的兴趣:从心理学、历史,到政治学、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争等等。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出乎很多人预料,斯密私下的宗教观,其实与休谟十分接近;而休谟对经济学、斯密对哲学的贡献,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大得多。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

[英] 迈克尔·瓦提裘提斯 著 张馨方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5

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有长期在东南亚生活的经历。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当下的政治和社会局面出发,追溯当地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从记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以权力和冲突两部分揭开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极端的种族和宗教偏执。本书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在淡化;三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对于东南亚的未来,作者的判断严谨中透露着悲观。也许正如柬埔寨的一句谚语所言,“河水高涨时,鱼吃蚂蚁;低潮时,蚂蚁吃鱼。”

提到关于东南亚的非虚构写作,可以推荐一本名为《占卜师的预言》的作品,作者是意大利驻亚洲记者蒂齐亚诺·泰尔扎尼,从东南亚神秘遗产——占卜出发,作者寻访了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地操持占星、面相、黑魔法等奇妙技术的术士,同时亲历驱之不散的历史阴影如何笼罩着古老的土地,他在写道柬埔寨时说,比起维和部队和发展专家,联合国倒不如派一批专治鬼魂的术士来柬埔寨,驱散那些让空气凝重夜不能寐的孤魂野鬼。

《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

[美] 凯斯·桑斯坦 著 陈颀 孙竞超 译

麦读MyRead|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1-1

大家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网上冲浪体验:每当打开新闻app,看到的总是已经同意的观点;还没想好要买什么,相关的物件就被推送到了面前。互联网巨头通过“大数据”“算法”和“标签”为我们推送出一个只看我们想看的世界——这就是哈佛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所说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我们经历着自我隔离,被自己定义的信息包裹,我们耳边围绕的都是自己声音的回声,全然不知自己正在这种愉悦中变得偏狭和无知。而不同观点的人通过“标签”划分彼此,各自站队,延伸到公共议题、政治议题,更是阵营对立,抱团对抗,政治极化以至极端主义甚嚣尘上。

在前作《信息乌托邦》的基础上,桑斯坦反思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描述线上世界通过制造“虚拟流瀑”,让用户获得“证实性偏见”,并且助长“极化创业者”的过程。他也解释道,线上碎片化现象会危及作为民主命脉的共享会话、共享经验及共识性认识的原因。作为回应,桑斯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通过增加意料之外的不期而遇,使我们暴露在我们不曾被裁选的人、地、事、念之中,将我们从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中拯救出来。

《时间的全球史》

[美] 瓦妮莎·奥格尔 著 郭科 章柳怡 译校

绿林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6

人们通常把全球性的时间体系当作是必然的,比方说知道今晚从北京出发的航班会在明天的某个时间点降落在伦敦机场。然而时间在全球的统一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时间的统一概念又如何影响了全球人类的文明进度?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时间标准。本书通过研究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标准化时间的追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关于时间的意识如何在全球获得趋同的形态;时间的标准化又如何对全球化进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本书指出,时间的标准化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未完成,统一的日历也未实现;这表明,全球化是一个缓慢而不平衡的过程,它加强了国家间的差异——时间的标准化反映并复制了欧洲强国领导世界的等级体系,钟表和日历在将全世界联系起来的同时,也揭示出了不平等性。作者瓦妮莎·奥格尔现在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欧洲现代史、全球化史和政治经济学。

《简洁如照片》

[英] 约翰·伯格 著 祝羽捷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4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在1972年经由BBC推出,成为了艺术批评的经典作品,在这部《简洁如照片》中,约翰·伯格依然采用了他独特的写作方式,以诗文、图像穿插进行艺术评论,也由叙事、诗句、评论串联起生活。书中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还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此外他还探索了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

《传染病与人类历史:从文明起源到21世纪》

[美] 约书亚·S.卢米斯 著 李珂 等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5

人类文明与疫病的关系是什么?美国微生物学家,美国东斯特劳斯堡大学教授约书亚·S.卢米斯在书中聚焦影响人类历史最为深远的十场传染病:鼠疫、天花、疟疾、肺结核、斑疹伤寒、黄热病、霍乱、大流感、脊髓灰质炎和艾滋病——作者之所以挑选这些疫病正在于它们导致了大量的死伤,造成了大范围的恐慌,乃至改变战争结果、颠覆国家政权。通过讲述传染病发生的历史背景、疾病的症状、统计数据和发病原理、导致的致命后果,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作者呈现了传染病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宗教传统、社会动态和科技创新的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此前我们在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中读到了战争与疫病的关系不仅仅在于隐喻上的互相指涉,更在于历史上真实的互相影响,像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天花病毒使得两万法国军队丧失作战能力,接种了的普鲁士军人取得了胜利。此外疫病对文明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上流行病肆虐时人命朝不保夕,这唤起了人们对宗教救世的需求。而以全球范围来看,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征服也曾假借疫病之手——就像1520年西班牙人以天花病毒征服墨西哥城那样,从疫病中免疫象征着“天选的”优势。《瘟疫与人》可与这本从医学角度出发的作品对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