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博物馆青年说|关于博物馆的“斜杠”思考:从女性主题展览谈起

Image 2021-06-18

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季一秀从女性社会地位谈起,以浙江省博物馆策划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为例,对国内女性展览进行思考。并由“斜杠”概念,谈到博物馆的综合性,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博物馆的多元性进行解读,并对当下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进行反思。

缘起:女性+展览

2020年可以说是“亚洲女性主义元年”,也被网友称之为“互联网女性意识觉醒”的元年。虽然女性主义作为社会性话题已经存在很久,但是2020年是女性主义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的一年,《新京报书评周刊》称之为“普通女性被看见的一年”,这里的重点是“普通”,意味着不需要惊人的美貌或过人的才华,也可以参与,可以共鸣。

2019年,浙江省博物馆筹备了“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以下简称“丽人行”云展览),并在2021年的三八妇女节上线,收获了不少关注。

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

为了策划“丽人行”云展览,浙江省博物馆收集了海内外举办过的女性展览,并在网站的学术研究板块有所展示,一定程度反映女性展览举办的情况。其中,国内外在展馆和展览上对比明显。在展馆方面,一些国家目前已建立了以女性为主题的博物馆,如美国国家妇女艺术博物馆、加州女性博物馆、德国伯恩女性博物馆,但国内其实是没有专门的女性博物馆;在展览方面,78个展览将现代艺术展和女性电影展也包含在内,真正意义上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数量最多只占2/3,如今年安徽博物院的“新安江上桃花红——明清时期徽州女性文物展”,去年台北故宫的“她—女性形象与才艺”,大部分还是以古代女性为主,类型上重复度也很高,普遍内容为明清书画仕女图、汉唐女俑等。相对于国内博物馆,国外博物馆则呈现了更为多元的展览视角,如纽约博物馆做了好几期女性选举展,布鲁克林博物馆策划了“出格:女权视角下的收藏”,美国国家妇女艺术博物馆策划过“女性的家”“女性创造与发明”以及“摇滚女性:愿景、激情、力量”展览。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学术研究板块的女性展览汇总

“丽人行”云展览上线之后,浙博也开展了一系列配套宣教活动,比如邀请了12位博物馆、艺术史、媒体方面的女性专家进行点评,微博上发布了相关话题,策展人蔡琴副馆长开展了系列讲座解读展览,都得到了来自各界广泛的关注。其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如展览的可读性稍弱、展览缺乏足够的解读、图片量过大造成观展疲惫等,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浙江省博物馆发起的“‘她’说丽人行”活动

斜杠思维:斜杠+思维

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于“专一职业”和单一身份的生活方式,选择并且成功在多重职业和多个身份间切换的人群。

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机构,其功能和职能同样是多样化的,公共博物馆注定是一个斜杠机构

但是如果我们站得高一点,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看,博物馆的学科互动性是很强的。比如有些学校的博物馆学课程设置是必须学习管理学的,因为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机构,运营管理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企业。在博物馆日常工作,也离不开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今年博物馆学专委会研讨会征文主题便是“博物馆学与多元学科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国内学界对这一话题的重视。

博物馆学与多元学科(来源:作者PPT)

总结一下,斜杠思维是指突破单一的衡量维度,以多面视角和跨学科思维来看待和思考事务。在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语境下,意味着博物馆人不但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学习,也要对可能涉及的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

重构:斜杠思维+女性展览

回到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意味着博物馆的未来不会是独善其身,而是要兼济天下,博物馆永远是肩负着社会责任的,但是当代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能在什么程度上参与甚至引领社会发展,我认为这才是去谈未来应该有的视野。所以我们说的恢复,不仅仅是从像疫情、火灾这种天灾人祸中恢复,而是要有推动社会各方面的修复和完善的觉悟,博物馆的重塑也要考虑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发展最主动的要素。

在这个很宏大的命题之下,今天我想从一个小的切入口,跨出一小步,做一个小的尝试,如果用斜杠思维来审视和反思女性展览,能否有一些新的收获。

01

历史学

博物馆学是历史学的二级学科,从历史学宏观和微观角度,博物馆女性主题展览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种是聚焦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群像,另一种则是呈现重要历史人物。前者如“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后者如“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以及“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艺术人生”等。这两种都是小切口来做女性展览,走小而美的路线,也是目前国内比较多见的做法,因为单体博物馆馆藏各有侧重,大部分还是依托馆内资源来策划展览。

浙江省博物馆的“丽人行”云展览在选题上就大胆很多,即从宏观视角展示女性主题。一开始展览的定位就是希望能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后来由于资源限制缩减了一些。但是即便缩减了也是困难重重,因为要全面反映意味着要有“大局视野”,这里我不敢说全局,因为关于女性的图像太多了,并不是所有我们都可以接触到,所以尽可能全面地进行收集、整理和筛选。所以在展览的第一部分“态浓意远”,我们就做了一个历代形象的纵轴,来简洁直观地反映每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和纵向的历史对比。所以从历史学角度来说,“丽人行”云展览为宏观视角的女性展览跨出了第一步,展品图库有1000多张女性图像,并且在持续增加,这就好比做了一个文献综述,随时可以调取加入到展览的各个模块。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第一部分“态浓意远”

当然这个展览也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缺憾:一个是时代比重的不平衡比较明显,明清的展品比例很大,达到90%以上,这就导致了一些历史视角的缺失,比如汉魏时期有一些女性家族复仇题材的图像,这种图像在唐以后是被选择性遗忘的,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山东、内蒙等地有出土,对反映当时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对女性形象的影响很有意义;另一个是比较史学视角中,横向对比的不足,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女性图像,以及和同时期的西方女性的对比,也是我们没有做到的,后者可能从题目上有点超纲了,但是都是以后的女性展览可以去尝试的内容。

2

社会学

女性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意义很丰富的词汇,在当代提到女性,大部分时候我们在讨论的都是社会性别的概念,也就是说女性不仅是一个生理层面的意义,还是被社会塑造的一个概念。在收集女性主题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国内的这一类展览已经普遍具有女性意识。像“丽人行”云展览的“闺阁芳菲”板块,专门讲女性文学家和书画家对专业领域的贡献;再如青岛博物馆2017年的“诉佳人:馆藏明清女性文物展”特意分出了两个对比模块,一个叫“名师巧匠塑红妆”,是展示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另一个叫“兰质蕙心艺芬芳”,是讲女性画家笔下的世界。再加上很多展览背后是女性策展人,其本身的性别视角也会体现在展览当中;再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反传统的女性个体展览,在对她们的解读中也一定会带有当代女性意识的视角。所以在“丽人行”云展览最后的结语部分,很清晰地提出了对当代性别平等的思考。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结语部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博物馆的女性主题展览从社会学角度存在的一些不足。首先这类展览在时间维度上是以古代和近代为主,很多还是围绕展品确定的主题,可能一开始不是想做女性主题,正好东西合适就做了,这就导致展览在设计上,比如用色、元素的选择方面陷入程式化和同质化,比如用莫兰蒂色、冰淇淋色,花卉的元素,淡淡的柔柔的。其实很多展览自己都会提到说比如仕女画表现的是男性凝视、是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在审美上又非常认同他们,去强化这样一种印象。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美国国家妇女艺术博物馆的“摇滚女性”展,还有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的女性时尚展,他们的用色就是负片,大红、深蓝和黑色,视觉冲击力很强,甚至强到可能没有那么舒适,但是非常有张力,在观看的时候甚至会让人忘记这是一个女性主题的展览。这种去颠覆和突破传统美学,直观表达女性力量和抗战的视角也好、题材也好、风格也好,在国内是某种程度上缺位的,这种职能更多的是当代美术馆这一类的文化场馆在做,但是这样的展览我们博物馆不能做吗?我觉得不是的。

美国国家妇女艺术博物馆“摇滚女性:愿景、激情、力量”展览

另外,国内在展览里谈论女性虽然普遍具有女性意识,但是这种古今的连接是比较脆弱的,在表达上也比较模糊。我们站在一个当代社会的视角回过头去看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女性,很容易形成一个具有优越感的视野,觉得当代女性相比之前,在教育方面、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视角在社会学意义上对当代女性的价值有多少帮助呢?其实很多展览在文本表达上能够看出有通过古今的对比和连接来为女性发声,推动女性主义发展的意思,但是表达上和展览逻辑上,到底为什么通过反思过去能够得出当代女性要追求各方面的平等,这种反思又能对今后社会性别关系的进步有怎么样的帮助?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推论过程的、明确的解答。

在这里我也想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丽人行”云展览,虽然蔡琴副馆长在展览文本中,包括相关的学术活动中都对女性主义做了很多表达和解读,但在观展中观众其实很容易被大量的图片淹没,所以在社会学解读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可以走。

当然女性话题在社会学意义上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她的答案也不见得是唯一的,但是如果在这个层面国内的博物馆可以迈出大胆的一步,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3

心理学

博物馆在做任何公共服务类项目的时候,一定绕不开的首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力、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这一学派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认知活动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博物馆的观众研究中认知心理学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做观众调查、设置留言板,都是通过观众的主观反馈来研究他们观看展览、参加活动的心理体验。这对我们分析国内的女性主题展览有两个主要的意义:

第一个是形式设计层面,也就是展览的美学表达。刚才在做历史学和社会学分析中提到的社会对女性固有印象,以及有些展览在色彩、元素选择、展陈形式上去破除这种印象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展览的主要目的在于破圈,那么就不是用外界刺激来迎合观众,而是去冲击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

另一个是内容层面,也就是展览的叙述和解读。一个展览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和心理预期,然后是希望受众通过看展览获得什么。为什么同样看“丽人行”云展览,我们会收获非常两极的评价?因为对于书画或者服饰研究的学者、爱好者,一个高清图库就足以让他们欣喜若狂了,这个时候我们谈女性意识,是个锦上添花的操作;但是对于在妇女节期盼看到一个有态度的女性展的观众,或者更注重叙事的观众来说,展览可能就差强人意。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博物馆的观众,但如果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展览是一个策展人和观众相互成就的装置。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现象、个人的责任和价值,这里说的个体对展览而言,一边是观众,观众关注、观看展览到收获知识或者体验,这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过程;而另一边对策展人来说是一件作品,这种创作也应该是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因为带有这种双向的个人属性,对展览的呈现者和观看者来说,理想化的关系是个人价值的契合,也就是双方可以相互理解、相互选择,共同达成个人的成长。

博物馆展览与心理学(来源:作者PPT)

但是在国内大量展览制作的过程中,可能过于强调普适性的观众体验,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甚至是抹去了策展人,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面目模糊的基本陈列。临展、专题展会好一点,因为通常这种展览在设计之初就会一定程度上去考虑观众“猎奇心理”的需求,常设展看腻了,看点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收集到的女性展览大多数也是临时展览,而且如果回过头去看策展的心路历程,其实这些展览一开始也是在满足策展人的想要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作品的心理需求。

近几年国内对策展人的关注有了明显提升,这对展览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是很有利的,比如浙江宁波的中国港口博物馆,近几年在全馆,尤其是年轻馆员中做策展人制度的尝试,这几年确实推出了一批很有风格的展览。展览是人做的,也是给人看的,所以以人本主义的视角看博物馆展览,我们既要肯定作为群体的观众,也要看到作为个体的观众,同时也要关注到做为个体的策展人。

我们国内目前的女性主题展览,虽然大部分是由女性担任主要策展人,但在个人表达和共情的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不足。我们在做“丽人行”云展览的时候,其实是在蔡琴副馆长的大量个人经验指导下开展的,在很多相关的学术研讨和讲座中蔡琴副馆长也是有很鲜明的价值陈述的,但是展览本身呈现给观众的个人价值取向和体验还是很有限,开头结尾加几个章节描述。这种体验落差在之后怎么能够通过展览的语言来进量补足?我觉得不能仅仅是靠策展人拍个视频或者写几段话讲一讲,要怎么内化到展览当中去?这个命题我目前也还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答案,因为个人风格要在展览中呈现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怎么养才能做到既不具备侵略性,又可以充分引起观众的共鸣?个人的价值观怎么进行合理的筛选,怎么精准地传达?都是需要谨慎地思考,针对不同题材和展览定位来决定的问题。

4

博物馆学

最后回到我们自己的学科——博物馆学,也回到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国际博协在对主题进行解释的时候用了这样一段话,这里我自己做了一个翻译,“社会的关键时刻已至,我们呼吁所有博物馆,拥抱此刻,引领变革。为了未来的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应该重新思考自身和所服务的社会群体间应建立何种关系,尝试以全新的、多元融合的模式创造文化产品,以及坚定地重申博物馆的基本价值。”也侧面反映了博物馆的发展确实需要多元学科的融合推动。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具体博物馆应该怎样实践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自身的进步做起,我们的反思和内省可以更深刻。就像前面我们介绍的斜杠青年的自我实现方式一样,不论是博物馆机构,还是博物馆从业者个人,都应该建立多元的、创新的、开放的理念,主动地学习和自我投资,以包容的姿态迎接社会的变化,也主动求变。

而博物馆对外输出和交流的过程,也是博物馆参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再大胆一点,更有态度一点,更勇敢地去反映社会矛盾,去解决社会问题。要少一些顺从和安稳,引导我们的观众更多地去思考。从社会进步地推动者转向引领者,更充分地发挥文化机构在意识和价值导向上地社会影响力。

作者简介

季一秀,浙江省博物馆文博馆员,“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执行策展人之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