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代“端午躲午”的原因,大有讲究|钩沉

2021-06-14

端午节安康

端午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民间过端午,讲究十分多,“躲午”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毒月”,五日视为“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载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也指出:“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民间更认为人若在五月初五出生,若是平民,则祸害乡里;若是朝臣,则会搅乱朝纲。因此,乡人最忌讳五月初五生下孩子了。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中也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虽然人们忌讳五月初五有孩子出生,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是谁都没有办法阻止的。既然儿女出生的时辰不能更改,人们只好想办法补救,也就是“躲午”。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要从第二年开始,每逢端午节就必须躲到外婆家去过节。只有这样,孩子方可平安、健康成长,长大后才不会沦为恶人。

据说,宋徽宗赵佶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从小被寄养在宫外的外婆家。当他登了龙位后,就想,怎么五月初五出生的人就会不吉利呢?朕不是当了皇帝了吗?将五月视为“毒月”,五日视为“恶日”实在没有道理,这是多么端端正正的日子啊!于是,就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了。

宋徽宗画像

尽管五月初五已被正名为端午了,但民间恐惧“毒月”“恶日”的心理并没有丝毫的减轻。笔者小时候的一个端午日,母亲被邻家的五奶奶急慌慌地喊走了,说是邻家婶儿要生了,为了抵御这一晦气,所有邻居的成年女性都被叫去,火速去采集可以攻毒、辟邪、生瑞气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等,把这些东西挂在婶子临产的屋子门上和街门上,然后全部撤离,如临大敌。

孩子是一男孩。按照“以毒攻毒”原则,村里辈分最大的八爷给这孩子起名“五儿”,这也是我村唯一一个没有按孩子出生顺序起的乳名。因为这是邻家婶儿的第二个孩子,却叫“五儿”,让不明就里的人感到一头雾水。

第二年端午节的前一天,邻家婶儿就抱着五儿回娘家“躲午”。到了外婆家,外公就把用细麻绳串的独瓣红皮蒜挂在孩子脖子上;如果是女孩,则由外婆用细麻绳串石榴花挂在孩子脖子上。午饭则是外婆专门为五儿烙的“五毒饼”;晚上睡觉,五儿的枕头下还压着一张用朱砂画的钟馗图。

五毒饼

在笔者的记忆里,五儿七八岁前,每年端午节均由母亲陪着去三里外的外婆家躲午;七八岁后,他就自己跑去躲午。每到端午节前,我们遇见五儿就问:“又该去外婆家了吧?”五儿总是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后来,五儿考入了镇上的初级中学,就不见去躲午了。再后来,五儿成为省城很有名气的外科大夫。正是:“五月初五去躲午,为了避灾求五福;并非农家忌讳多,此俗原本起远古。”

- END -

责编 | 亚闻

美编 | 黎珊

初审 | 秦言

复审 | 齐风

转载请注明:“文史博览”(wsbl1960)微信公众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想要投稿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