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访谈|孔子食黍敬黍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前551——前479),三十多岁时曾到过齐国,几年都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一天,他返回鲁国,去见鲁国国君。鲁国国君也是个昏君,对孔子同样不重视,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在季代的建议下,鲁国国君接待了孔子。几句客套话后场面冷了下来。为了打破尴尬,鲁国君吩咐送点吃得过来,侍从很快端上来一盘桃子,还有一小碟新鲜的黍。孔子怀着恭敬的心情先吃了点黍,又拿起桃子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鲁国国君和身边的人都捂着嘴笑。鲁哀公说:“孔子啊,您的确离开鲁国太久了,黍是用来擦拭桃子的,不是用来吃的。”
孔子闻听,却面不改色,一边吃一边说:“我知道,但黍是五谷中最好的东西,祀祭时都把它当成祭祀用的上等食物。果品有六种,桃子是最低下的一种,祭祀时根本不用,我听说君子应该用低贱的东西去擦拭珍贵的东西,而不用珍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如果拿五谷中最好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就是以上等擦拭下等,这样做可不符合礼教啊。所以,我珍重上等的黍,我不敢以黍去擦拭桃子。黍在我心目中是神圣的东西。”
孔子食黍敬黍的一番话,反倒让鲁国君不好意思起来。他正襟危坐说:“夫子是想告诉我治国之道吧?”孔子便问:“您觉得一个国家什么最重要?”鲁国君好像要回答,却又止住了。孔子又问他是否知道郑国子产设乡校的事。鲁国君点了点头。
子产是郑国的宰相,曾经开设过乡校。后来到那里去的人经常批评和议论政事,因此国君想把乡校毁掉,却被子产阻止了。
鲁国君说:“我觉得郑君的想法没错,那些小民无事生非,有什么必要让乡校存在下去呢?可惜他的想法没有得以实行,想必也是子产权力太大的缘故吧!”
鲁国君自以为是国君,但实际上大权却旁落在季氏手里,他以为天下的国君都像他一样,大权都掌握在大臣手里,实在是一个糊涂虫。可笑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孔子说:“真正的原因是子产认为毁掉乡校就堵塞了言路。人们早晚工闲时在那里游玩,偶尔谈论一下政事也没什么不好。政令正确与否也可以听听百姓的意思,说得对就改进,说得不对就加以引导。如果不顾老百姓的想法,只是一味地强迫人们服从,就会堵塞老百姓的真实想法,结果就会如同堵塞的洪水一样,终会引发决堤的灾难。倒不如采取像乡校这样的小规模疏通方式较好。”
对孔子的话,鲁国君不知怎样回答,嘟嘟哝哝不知说些什么。孔子又问:“您认为一个国家什么最重要呢?”“应该是国君吧?”鲁国君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孔子,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对不对。
孔子答:“从礼的角度讲,这是对的。但从仁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最应该重视的是百姓,老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国君与老百姓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国君是舟,老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啊!”
孔子本以为这些话会让鲁国君有所感悟,但遗憾的是他好像对这个观点不认同,也许是为了避免尴尬,鲁国君说:“我给你们讲个笑话,有个人得了健忘症,居然连自己的妻子都忘了,孔夫子你周游列国,想必还没见这样的人吧?”鲁国君说完,捧腹大笑起来。孔子望着鲁国君前仰后合的样子说:“这还不算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连自己是谁都会忘掉。这样的人才可笑、才可怜!”
“有这样的人吗?”鲁国君好奇地问。孔子说“夏桀贵为天子,拥有四海,却忘了圣祖的治世之道,整天沉湎于酒色,致使奸臣当道,正义难伸,最后导致百姓群起而攻之,落得个丧身丧国的结局。难道这种人不是忘其自身的人吗?孔人接着总结了一个“古人为政,爱民为大”的观点,并说就像刚才应该先吃黍再去吃桃子一样,顺序不能够颠倒。黍是五谷中最高贵的东西,就应该以黍为先,以黍为大。
鲁国君对孔子食黍敬黍引出的治国道理深感赞佩,不住地点头称是。孔子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总算能一展抱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