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君子不器与大制不割

Image 2021-06-11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是孔子讲的,见论语.为政。在为政中,孔子这句话讲得很突兀,就四个字,既无上文,也无下语,象是在呵斥谁,瞪着大眼喊了句:君子不器!足见孔子对“不器”这事儿看得很重,言外之意,“器”了就是小人,谁“器”谁小人。要想成为君子,就得“不器”。

这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中国人对“器”还是很看重的,往往把人能否成才比喻为成器。说此人不能成才,就说“难成大器”;说这人前途可期,就赞曰“大器晚成”。而孔子却气呼呼说了句:君子不器,为什么?

实际上,此“器”非彼“器”。孔子讲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君子不需要成才,而是不要成为没有灵魂的工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被人当枪使”。换句话说,是君子,就要有灵魂。什么是有灵魂呢,那就是要“卫道”,要“吾道一以贯之”。

什么是道呢?易经.系辞第12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意思呢?在孔子看来(相传系辞乃孔子所作),超越形态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居于世界支配地位的东西就是道,反映在现实社会就是精神的东西、道理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居于附属地位的就是器。君子不器,就是不能只追求形而下的东西,也必须追求形而上的东西,而且重在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对此,孟子解释为,生为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则舍生而取义耳。从这个角度看,孔子错了吗?没有。孔子显然是对的。

由此,不能不想起老子,想起孔子与老子之间的渊源。虽然不能说孔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孔子关于道和器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却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先看下《道德经》第28章。章中写道:“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再看下《道德经》第32章。章中写道:“道,常,无名,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什么意思呢?大道若朴嘛!敦兮其若朴。朴散则为器。所以,“大制不割”,不能把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割裂开来,即使我们必须做一些分工,把人群分割为不同的专业职业群体,也必须用形而上的“道”保持“朴”一般的统一。

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古人讲圣人设教以立道,韩愈讲所以授道解惑也,小平同志说“关键在于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必须努力保持思想上精神上的高度统一,不然就会呈现“朴散则为器”的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状态。为此,必须不断强化“教育立国”思想,持续不断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教育,实施灵魂锻造工程,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到上下同欲、万众一心,“以道莅天下”,这样,就可以实现“君子不器”,也可以实现“无为而治”。所谓: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正是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