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于丹真假难料,从火爆一时到跌落神台,她做错了什么?
对于许多人来说,于丹这个名字意味着童年。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来得及普及的时候,电视机是最好的媒体工具,《百家讲坛》是可以让书本火起来的节目,只要看过这个节目的人必定会知道于丹,但是当初被认为的国学大家怎么突然销声匿迹了?
于丹有多火?曾经被邀请到名校做演讲,更是在2007年凭借自己的《庄子心得》收获了当年中国作家财富榜的第二名,彼时第一名的郭敬明凭借《小时代》这样的流量作品也不过赶超40万不到而已,可见于丹的过往有多么辉煌。
于丹
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在她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她就进入到媒体行业进行工作。由于踏入行业较早,于丹能够获得的资源也比较多。这些资源都不一般,基本都是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品,作品和于丹相互影响,于丹逐渐变成一种象征。
她象征一档节目的收视率,更象征电视文化的某种热点流行。历经她手的作品就有20余部电视专题片的撰稿工作,这种庞大稳定的基础是她从专业节目到备受关注的综艺节目成果。当年的《正大综艺》堪比如今的《一年级》。
这还只是一部分,由于个人的事业突出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于丹在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任职,当时的她身上还有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的副主席之称,并且在国家电视台和多家地方台都担任着重要的职务。
倘若用一份简历来浏览于丹的工作过往,每一项都可以被称为高光经历,于丹的过往意味着太多,这也让许多人把一些意义极大的词汇颁给于丹,这其中不乏关于“国学大师”的称号,可于丹是吗?
跌下神坛
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于丹是否能够配得上这样的称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被轰下北大课堂的于丹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让学生愤慨如此?国学大师又为何被撤销了荣誉职务,从此跌落神台,销声匿迹了呢?
北大的这场活动对接的是昆曲表演,在场表演的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看似是学生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却是大家对我们祖国瑰宝昆曲的共同敬仰,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艺术家们,大家都十分重视这场活动。
当天为了能够让活动的筹办更上一层楼,节目专门邀请于丹作为活动的主持人。作为一场文化节目的重要衔接者,着装得体也是一种重视的表现。当天的于丹却让在场人都感觉到愠怒,穿着短裙和丝袜出席现场的她被吐槽得颜面全无。
在一片唏嘘声中,她只能以“今天所有的掌声都献给艺术家们”为结束语然后匆匆下台。这次事件不过是一个开始,尽管于丹在自己的微博作品中进行过相关声明,但是这反而成为接下来事件的把柄。
于丹的事业已经达到了一种程度,她的存在其实已经威胁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早已经有许多人想要于丹这种威胁消失,但是苦于没有找到足够有说服力的把柄,所以这一次势必不会就如此销声匿迹。
报纸不仅刊登了当天的消息,并且表明当天的学生没有任何不尊重的现象。这一登报声明让于丹深陷舆论谴责当中,紧接着她又被爆料出耍大牌的情况。作为一位大家公认的国学大师,公共行为和言语应该时刻注意,但她没有。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于丹在国外出差的时候耍大牌,因为不满意住房问题就三天换了三个酒店,期间被拍摄到和自己的助理大吵大闹的情况,不要说有一位国学大家的意识,这很明显连一位公众人物的自觉都没有。
于丹应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失败会来源于不注重形象的问题,但是即便她现在有了许多认知也毫无作用。这场打击对于于丹来说具有一定的毁灭性,于丹的“国学大师”瞬间被击垮,想要重新再建立起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波及范围并不只有她自己,北京师范大学也被相应质疑,只有撤销她的相关职务才能平息民愤,就此不管是电视台的指导还是校内的职务,不过一夕之间就能够让于丹被打回原形,从此少了一个国学大师。
大师?
何谓大师?抱着名头坐享其成的叫做大师还是有学识和社会影响力就可以叫做大师?对比古代唐宋八大家,他们的学识是没有互联网和手机也要相互传阅的水平,就算是街边的乞丐也要知晓他们的名号,这叫大师。
如今的部分大师都如同“注水肉”一般令人厌恶,并非说没有学识,相反他们有这些实力,但是比起研究更喜欢卖弄学识。这些学识带给他们的是名誉和金钱,也可以是令人梦寐以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是他们却逐渐被这些迷失其中,以至于阻碍自己前进的道路。
这些人被称为大师该让多少真正的启蒙之师落以灰尘,倘若世间以大师冠绝群体,精华何在,历史的洪流靠谁?不过是一场笑话和嬉戏,我们终究没能留住自己心爱的文化,同时也没能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知识。
也许当我们苍苍白发的时候会被他们拉住问“为什么你们没有大师?”我们该怎么回答?有啊,可是有些大师因为穿丝袜和短裙被忘记了?我们并非缺乏大师,而是我们被一些标准混淆了概念,我们的盲目崇拜逐渐变成滋养垃圾的养料,这就是难见大师的原因。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人对师的理念上升到养育自己的父母上,可见我们对师的重视。泱泱千年文化,其中的精华足够我们探寻,我们接受变旧为新,但我们不能拉低它们原有的价值,爱护他们如同爱护自己的内在一般,也许我们有再见大师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