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微型小说如何以小见大?小说家这样说……

2021-06-10

“微型小说的创作比较活跃,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宁波刚刚结束的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研讨会上,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高健表明了当下微型小说的实际发展情况。据悉,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此前已经就微型小说叙事艺术、文体特征等议题进行过研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次的研讨主题集中在“当代中国微型小说发展进程”“当代中国微型小说人物塑造”两项。

图说:研讨会现场 官方图

微型小说是以小见大的艺术。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夏一鸣提出,“以小见大”是微型小说研究的核心概念,但研究者们习焉不察,认为不证自明,但他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形而上的分析和具体的实践。如何“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小而精神实体大,它应当是对于有形文体的超越。这种超越通过留白来完成,故事是满的艺术,微型小说则是空的艺术,它具有一般艺术品的艺术共性,但它力求能精确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是空白的艺术。”

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原《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看来,一个文体的成熟,不仅需要经典作品、代表作品,也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同时要靠时间的沉淀来进行检验。小小说发展至今已逾多年,当下到了检验小小说成就的时候了。他和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顾新建的感受相同,尽管小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进入鲁奖评选,高校对于小小说的理论也有了更学术化的探讨,但整体说来,小小说的理论建设仍然是不够的。

“小小说以故事为主还是人物为主?”这是当下小小说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认为人物塑造才是小小说的第一要义,人物立起来,小说也就站住了。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他提出几个观点,人物塑造需要的是典型、鲜明、生动;要用人物来驱动故事的发展;小小说也可以塑造复杂故事,人物形象可以留白,以小映多,以简单来写复杂;不能光盯着人物本身,核心细节的提炼;人物对话要口语化、自然、简洁,多凸显人物的个性,不要让其作者自身的语言掩盖;小人物的塑造,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和打开方式,契诃夫即是用人物的心理视角展开塑造。

小小说与故事,某些时候人们对于小小说的印象过于集中在它的故事性上,但作家谢志强打了一个比方指出了二者的不同。“故事骨感,小小说应该是肉感的,它其中包含着的应该是更为丰富而且复杂的内在。”如果将这个更为复杂、丰富的内在加以剖析,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江腊生认为,这关系到小小说的经典化何以可能的问题。“长篇小说历经多年仍能解读出新意,那么小小说呢?小小说或者说微型小说,通过大量的情节来吸引读者,但更重要的,故事背后要包含着文化的意蕴才能有让其有更多解读的可能。这个意蕴可能并不特别彰显,而是若隐若现的,但故事背后一定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同样,因为过于注重情节,有些小小说写得过于着急,但小说要写得静,唯有静,才能引思。”

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宁波市文联原党组书记李浙杭,宁波大学教授南志刚以及宁波市海曙区、北仑区文联领导,宁波当地作家出席活动。研讨会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宁波市海曙区、北仑区作协协办。(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