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式小说《零公里处》:十三段旅程讲述唐棣的精神远行
近日,80后电影导演、作家唐棣的最新小说《零公里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唐棣是横跨电影、文学与摄影等领域的多栖型创作者,曾出版多部文学和评论作品。《零公里处》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展示出他不同于其写作短篇小说与电影剧本的创作野心。
当代人情感与欲望的“地图集”
打开《零公里处》,会发现它的目录不同于一般小说的设计,因为它是一张《路线示意图》的折页,也是一幅带有刻度和旅程标记的地图。地图上涉及的地点与空间包括:酒吧、立交桥下、面馆、暗巷、海滩、灵蛇岛等,结合彼此相隔不同的“公里数”,是故事的发生地,也寓意小说的故事由路线上的每一段旅程所组成,使此趟旅程的踪迹得以更直观形象地展现,这是一部充满空间感的小说。
著名学者费勇评价唐棣说:“在唐棣的小说里,形式不仅仅是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言说,在循环的形式里,抵达存在的内核。”
《零公里处》以“地图”的结构和形式开展,由十三段旅程——十三个独立又相联的小说故事组成,并由一个若隐若现的神秘主人公李松野讲述,所有故事跟随他的行踪展开。十三段“旅程”既可独立成篇,亦可连缀成一部“地图式”长篇小说。关于“零公里处”含义,书中开篇作者就做出一种概念边界的诠释:
1. 一种里程计算法,即道路起点、城市中心点,从平原到大海,从暗巷到大道;
2. 一种标志和象征,即人生的原点、影响的核心,从一个人到无数人,从本地人到异乡客……
书名“零公里处”,是书中旅途的一站。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在向“零公里处”进发的过程中,故事嵌入旅途中一个个记忆深处的片段里,以小城之名,分布在人生若干至关重要的转折当中。围绕记忆与遗忘、现实与魔幻、肉体与灵魂之间的种种交织,故事开展,融入小说、戏剧、图像以及潜藏的镜头语言,此部小说可被看作当代青年“在途中”的精神漫游奇遇记。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了作者唐棣拍摄的十二幅摄影作品,分布于书中相关的章节中。图像融入故事旅程的叙述,形成《零公里处》所独有的“讲故事”的方式。
《零公里处》里对这些旅程故事的书写,糅合了文学和电影的表达手法和表现方式,以图还原日常生活的荒诞性。但这种荒诞并非是贝克特《等待戈多》般对虚无与麻木的直接反讽,而是通过一系列戏剧性事件来呈现。坐不住的出行者、各怀心思的旁观者,同时也是不少事的参与者。戏剧性的情节,将日常生活内在的不合理性暴露,并加以直视。如唐棣自己所言:“我认为在这些具体的距离标尺下,自己写下的可能是一类人的‘精神远行’。很多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去,尤其在疫情发生的那些个时刻。”
一位导演、编剧、小说家的野心之作
唐棣,是1984年生的青年作家,出版包括小说、艺术评论及电影理论集多部,主要作品有《遗闻集》《西瓜长在天边上》《电影漫游症札记》等。
作家、导演唐棣
唐棣同时是一位视觉导演,从2008年起创作了多部风格大胆的实验短片与艺术录像,并以不同身份参与过多部电影及纪录片的制作。他曾斩获新星星艺术节·年度实验奖,处女作实验长片《满洲里来的人》也曾引起电影界关注,被称为“一部你从未看过的中国电影”。
文化评论人、作家毛尖曾评价他说,“唐棣像先锋小说和新浪潮电影的儿子,他有出色的视觉、触觉和听觉语汇,这让他的作品有一种蓝调似的维度,这样精雕细琢的手艺,让我们重新看见了灵魂”。
多重的创作者身份,使唐棣的小说形成大胆、鲜活、繁复多样的写作风格,因而作家邱华栋称其“几乎是天才型”的写作。正如《单读》杂志对唐棣的评价:“青年导演唐棣对于影像与文字两重世界的体验,造就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唐棣的小说与影像有着深层的对话关系,两者从彼此的形式中自由汲取养料,相互生发,共同构成他广阔多元的艺术世界。
唐棣在创作谈《零的空间》中曾写道:“0可以无意义,在数字中占位,让数值无穷大;也可以代表‘不存在’,代表一个正负数的分界。”在《零公里处》中,“零”的空间便是当下我们想象生活的空间。为了这趟“精神远行”,我们一直“在路上”,便一直拥有着无限的、尚待被发现的可能性。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陈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