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词,违背了科学,却被世人普遍认可,意境妙不可言
古代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有着想要用自己所学的东西造福他人的想法,因为最开始的读书人都受到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影响。但是现实往往会和他们所想的有所不同,那些真正的读书人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气节,不会向世俗低头,不败于金钱,只追求内心的解脱,所以在面对现实时总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就像“诗仙”李太白一样,得意时有“贵妃倒酒,力士脱靴”的潇洒,落魄时只能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叹。在历经过官海的起起落落后,有一些读书人依然为了梦想而默默努力,但有一些读书人却选择像陶渊明一样远离官场,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避开尘世的纷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曲折和选择,我们也不能随意评论什么,但是每一篇诗词背后都藏着诗人自己独到的情感。
自唐朝以来,词就一直不是主流的文学他们大多把词当作写诗空闲时间来做的事或者是没事玩玩,在写的时候大多也都以男欢女爱,相聚别离时的婉约惆怅为主,但是苏轼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固定的观念,苏轼的词大多都十分雄伟豪迈,但是却不粗糙,苏轼往往善于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置于词中,所以他的词大多引人入胜。
当然,作为全才的苏轼当然不止会写豪放词,婉约词也同样令人佩服。今天小编要说的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婉约词,虽然这首词违背了科学道理,但却被世人普遍认可,那么是为什么呢?
这首词是苏轼写下来用来和自己好友章质夫做搭配的,是一首杨花的咏物词,这首词温婉绰约,所包含的情感也是幽怨婉转,这首词中写到: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在黄州,章质夫在这之前给苏轼写了一首咏杨花的词,还写了封信,告诉苏轼,虽然你现在遭受苦难,但还是要把心态放平,乐观处事,毕竟环境不会轻易因为你改变,你能改变的只有心态,放平心态才能做好事情,安然面对忧患。苏轼面对好友的关心,当然也是回信表示了感谢,顺便做了首词,用来和章质夫搭配。
这首词上半篇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将杨花写出了人情,说他似花,因为它与百花一起花开花落,与其他花一同迎接春天,但他与别的花却又不同,他色淡无味,栖身于枝头,不像别的花那样惹人注目。第二句也无人惜从教坠,是写赏林赏花的人多,但却很少有人关心过杨花,一个坠子赋予其扬扬飘落的形态,即便世人很少爱惜杨花,但作者却在此暗含了对杨花丝丝缕缕的怜惜之意。
第三句承接上文“坠”字,此句写杨花离枝坠地飘零的状态。第四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这里以柳树暗指的是思妇和离人,作者用尽想象力将人比作柳树,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天马行空。以下“梦随”数句借杨花的飘舞来抒发思妇因怀念离人而扰了春梦的悲伤,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
作者在下篇开头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他本人对于杨花的怜惜。接着用“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恨别之意。“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种想象是十分大胆奇妙的,在这里,作者借用数字巧妙地表达了他惜花伤春之情。
至此,作者将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交融在一起,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以上讲的词句都是很正常的,那么又是哪句词不符合科学规律了呢?原来在苏轼诗中有一句,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对这句词的解释是,杨花飘落到水里变成浮萍,但是在现实中,杨花落到水里并不是浮萍,但苏轼却想要让她变成浮萍,因为我们不想让这陪伴我们的杨花落下后就此消失,不如将其美好为童话,比起消失不见,化为浮萍也更令人心中舒畅,即便我们明知道这一切并不符合真理,但我们仍愿意相信,毕竟人人都喜欢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对这首诗的评价仍旧十分高。
虽然说苏轼的这首词中描写的事物不符合科学,但这首词营造出的意境却妙不可言。其实小编觉得,在文学创作方面可以不用过于严格的讲究科学,艺术是自由的,如果艺术的自由限制了,那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家认为艺术创作要不要遵循科学依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