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包浆,对银元的价值增色不少,五彩包浆如何产生的?
银元的包浆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不仅增添了赏玩的趣味,也多了一份辨伪的依据。岁月的流转,由包浆来诉说,过去的故事,从手中的老物件中流淌而出。包浆色彩斑斓,那么你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它的产生吗?
时间的长度
有人可能会说,银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怎么可能轻易氧化?其实老银元的成分并不是百分之百纯银的,就拿我们比较熟悉的袁大头来说,《国币条例》中官方规定壹圆银元的含银量是89%,其他部分是铜和极少量的锡。再加上有些私铸版或地方版银元可能含银量会更低。
铜这种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发生氧化,银虽然在空气中很稳定,但也经不住岁月的流逝,老银元从出现到如今算起来都有百年的历史了,无论如何保存,总避免不了完全不会接触到空气中的硫化氢,长年累月下来,银难免出现硫化腐蚀的现象,硫化氢使银元币面造成硫化,生成的硫化银就是银元产生包浆的重要推手。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硫化银也会缓慢地变厚,不同厚度的硫化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也就是包浆会呈现色彩斑斓不同状态的原因。一般来说,时间较短形成的硫化银,色彩是淡黄的,形成的难度也小,随着硫化银继续变厚,可能会出现金浆、红浆、蓝浆等色彩,但并不是所有的银元都能生出这些彩色的包浆。而银币硫化的最终状态,就是黑色,通常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岁月变迁才会出现。
说到这里,喜欢五彩包浆的朋友可能要忧虑,自己好不容易才求来的五彩币难道要变得黑漆漆,虽然这是从理论上讲的最终结果,但只要我们日常注意对银元的保存,还是可以很有效地去延缓的。再说,黑彩也不是能轻易养成的。
保存的环境及地域的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老银元可能出现在天南海北的任意一个角落。除了一部分银元代代相传,还有很多老银元被持有者早早地深埋地下。时常拿在手中把玩的传世银元,币面的包浆是在空气中多年来自然氧化和一些油脂附着物结合而成的,而贮藏于地下的银元所处的环境与传世品有很大不同,产生的包浆当然也会各不相同。银元的存放环境不同和南北地域差异,也是导致老银元包浆色彩各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土于东北的罐装老五彩币,一般彩比较薄,色彩厚重,呈巧克力色。而出土于西北地区的,彩的颜色会比较淡雅。
而像水坑品,在江浙一带出土的几率较大,由于藏于水底泥沙的特殊环境,封闭潮湿,但水面又天然将空气中的氧份阻隔,一般不会生成较厚的绿锈。从一些水坑银元锈色中,能看到水流状的走向,这和它存放区域的水文流向相符合,水坑锈常见的颜色有淡黄或红褐色。
存放的状态
老百姓们存放银元,可能用布来包裹,也可能将大量裸币存于罐中,也可能单枚放置,这时,多枚银元可能是竖直叠放成卷,也可能随意散落在某个盒子里。一卷排列整齐的银元,位于最上边的第一枚自然与空气接触面积最大,受到的氧化程度也比叠放在中间的银元要强烈。那么虽然这几枚银元存放的空间是一致的,但因为摆放位置不同,生成的包浆也会有差别。像有的银元在存放时可能有错位,时间久了,还会形成月牙形状的包浆。
小结
老银元包浆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经历岁月的变迁才会出现。天南海北,不同的地域差异和放置方式又让包浆的状态有了更多奇妙的可能性。在目前,老包浆银元已经走出了一条不俗的稳步升值之路,在未来,凭借其身上包含的独特鉴赏优势和文化韵味,必将在收藏板块持续拥有亮眼的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