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芸芸众生:青年艺术家孙宇韩国个展在月海美术馆开幕

Image 2021-06-02

来自中国北方城市的孙宇,有着南方女孩的性格,温柔清秀,眼神清澈,笑容干净,她自小就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本科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年艺术相关专业的学习,终日和陶瓷为伴,滋养了她的陶瓷造诣和艺术天份,后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取得艺术类硕士学位,目前,在韩国祥明大学攻读艺术类博士。

孙宇同签到墙合影

5月23日,孙宇个展在月海美术馆(韩国首尔市钟路区弘济门2-20)开幕。展览期间,韩国疫情依然严重,但这不妨碍“芸芸众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展,赢得了多位韩国艺术类博士生导师的一致好评。

韩国祥明大学博士生导师朴敏晶教授对本次展览给予很高的评价:孙宇以“芸芸众生”陶瓷雕塑系列为中心,强调重复的表达,同时应用东方哲学中的宗教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语言,表达了她本人的创作理念。

对釉的低调使用,结合影像工作的视觉、听觉及触觉的丰富,就像落在水面上的水滴形成同心圆,渐渐传播开来一样,从映照作品的光线到每一个阴影,展示效果尤为突出和细腻。

以极其简洁抽象的创作手法,创造出自己细腻的陶瓷艺术和独特的造型语言。

在异国的土壤下“芸芸众生”带着中国传统的东方哲学文化扎下了根,展出共12件作品,分别为“芸芸众生”“万物”“道场”系列。其中,有的作品唤名“芸芸”,有的则是“众”“生”。

这些作品大多依附于一个共同的载体──陶瓷。因此,在这场展览里,当代陶艺便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基调,只不过这样的基调却并非偶然,孙宇始终认为:“一件陶艺作品的生成需要泥土、水分和空气,与这世间有生命的万物一样,陶土经过揉捏捶打烧制到成瓷也像极了生命绽放的历程。”

形式传达理念,理念又呼应回形式。形成一个最直白精简的闭环后,便是它想要抛给我们的思考。

在“芸芸众生”以前,孙宇对艺术的创造定位还停留在艺术审美的层面,其更深的精神内核部分,虽在学艺生涯中不乏了解,却仍未做到与自身结合的圆融。直到生活中遭遇困顿,甚至一度对生命产生怀疑后才开始真正思考生活的本质与生命的真谛。随着赴韩留学后,在首尔接触的大量现代艺术,过往的生活阅历加上对创新性艺术形式的认识无处不在刺激着她往更深处思考。

直到疫情迸发,在动辄生死的悲恸之间,人之渺小,人性之淋漓,许是骨子里一些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孙宇过往不具象的关于生命的思索发酵放大,她也逐渐理解到:“生命的本质就是就是不断努力和修行,世人不断重复的过程亦是努力的过程。”这短短一生,每个人都不妨大胆一些,攀一座山、追一个梦;芸芸众生,在世人芸芸、万物芸芸的众生万象间找到生的意义。

所以早在2019年底,“芸芸众生”的种子便埋在了孙宇的脑海。想法一旦有了雏形,便挥之不去,次年5月,孙宇着手做下了第一个作品“芸芸”,这么一行动,便到了今年4月。把不具象的思考寄予物件载体传达,不断打磨、不断推敲、不断自己和自己对话。成型后,便是对这个世界的答卷和发问了。

芸芸中,万物生长

作品除了传递了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个体,对世间万物强大生命力的认同外,还融合了最古朴的中国东方传统哲思,《道德经》中所提到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讲的是世间万物都是虚空而宁静的,万物能够在其中生长。在作品里,生命代表被物化了的意识,所以能够看到许多的泥条来指代芸芸众生。

白色的泥条形象的代表行于世间艰难行进的人们,纯白的材质,极简的外形,摇摆的泥条让人联想起自然中“气”的留痕,或是生生不息生长着的世间万物,都是自然的造物,象征一种生命的能量。

作品《生NO.1》

泥条顶端的金色代表着众生的智慧之光,佛教中金色,这是一种智慧的状态,纯阳的状态,对修行人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和向往。金色金光代表上品上生,代表直通极乐,即见弥陀。金色是智慧的状态,白色和金色其实是佛教的基本色,用这两种简单的色彩,表现对佛教精神的探索。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到韩国物派艺术家李禹焕和中国当代陶艺家朱乐耕老师的熏陶,孙宇能够运用复数手法,运用多个单一物体的组合,让作品通过最简单的形态从0到1再到万物生长的芸芸众生。

作品《道场NO.1》

作品《众NO.1》

这种尽可能的简单化,成就了现在有千万种可能的“芸芸众生”。但是这样的解读还远远无法为这个展览下定义、做注解。它所传递的还远远不仅如此,同文章刚开始提到的那样,横向和纵向的解读之间,我们能看到它作为生命个体的渺小,还能看到它富有生命力的大而广。这是一种从生命启发到启迪生活的一种转变。

和合世界中尖锐的线

《众NO.2》是孙宇个人最喜欢的一组作品,作品阐释了东方思想对于“圆融”的表达。圆融思维以追求“和合”为目标,和合理念是指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孙宇在作品中加入了石子和亚克力等材料,将中国传统思想与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放宽了对材料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圆融”。

圆融作为最能体现中国宗教气质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宗教缔造者们在融入中国哲学精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所以你能够透过作品的外观感受到它如谦谦公子般的润,以柔的姿态包容着一切。

作品《众NO.2》

人们常说三人成“众”,《众NO.2》在孙宇的作品中,不仅表现了一种和合精神意识的传递,还囊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包容的基础,不同的材料融合贯通,一如不同的人相互了解磨合, 最后达到让人舒适的平衡。

耗时最久的影像作品“芸芸众生”,是孙宇耗时一年多在中国、韩国多个城市,真实收集的普罗大众中大量的日常生活片段:滴水的水笼头、不停歇挥手的招财猫、摇曳的发光艺术字、夜晚雨后的行人、涟漪的水波、下雨天的十字路口、转换的红绿灯、开合的电梯间、熙攘的路口.....真正把生活的百态搬到了作品中,具象的事件、具象的芸芸、具象的众、具象的生。很好的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色彩是影像作品中较为直观的视觉元素之一,在孙宇的这组影像中,她主要运用黑白效果突出,让主题更具视觉冲击力。在她的理解里,色彩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当画面中不需要使用色彩阐述情绪时,可以适当删掉色彩。这一做法,即为做减法的过程。她用黑白试图削弱影像的情绪,使大家不受颜色的迷惑,从而更明晰、纯粹的观察图像本身的信息与内容。去掉多余的部分,才能更接近核心。

本组影像画面内容简单,色温偏低,参数普通,想更多体现素描关系,更加体现出体积感,没有贯穿很多余的情绪和张力,这也是她想表达的一种主张,一种简单而重复的力量,想唤起大家对生活的观察。

可以看出,在“芸芸众生”的整个作品系列里,都是极其让人舒适的,没有什么大张大合的棱角分明,更多的时候,是温和的和平共处。但裹在这样的温和之下,又不难捕捉到一条尖锐的线,那就是孙宇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

作品《万物NO.1》

作品《万物NO.2》

不论是过往的绘画作品,还是个展的陶艺作品,都能看出在她身上其实有着特立独行的想法,它们如万花筒般斑斓茂盛,却又独树一帜,只等她的落地实施。这些细密想法就像一条条尖锐的线。它们摸索,碰撞、贯穿、最后形成了一个属于孙宇的世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