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网友评何兆武先生|他的叙述在我们心中留下一片永恒的涟漪

2021-05-31

深切

缅怀

何兆武(1921年9月-2021年5月28日)

5月28日上午,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何兆武,1921年生,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系。1956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等。

何兆武先生《上学记》出版以来,许多书友都在诸多平台有过解读、点评,今天,我们特汇总了部分网友评论,以为纪念——

读着何先生的书,感受着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有点甜,又有点酸。总以为,生在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里的人是悲哀的,却不知真正悲哀的,是我们这群“幸福的孩子”。

我在思考,什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情节。我猜,答案是:

寂寞。

因为寂寞,我们年轻气壮,却觉得遍体鳞伤。

因为寂寞,我们失掉信仰,却叫嚣着张狂。

因为寂寞,我们向往光明,却忍不住坠落。

……

但愿孩子不再寂寞。

——丫头头(豆瓣网)

对于传统历史学家来说,历史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政治角力,所有的经历都可以被简化为历史;对于平民百姓,历史却是个人记忆深处的细节、情感和叹息。对何老来说,历史是这两者的融合。他没有把自己当作历史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人。所以,我们读《上学记》,看到的便是一个自由的人,他记忆中的山河岁月。

——cloudfox(豆瓣网)

何老依然有西南联大的遗风,顽皮、较真儿、洒脱,文中很多处可见微言大义,读了如当头一棒。 隆重推荐!

——解婴(豆瓣网)

何先生的这本小书是主观的,事无巨细,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本就该是回忆录的写法,也展示了许多可能真实的细节。……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读读《上学记》,想想自己已经走过的,和将要走的路。

——fudatou(豆瓣网)

何先生是一个注重心灵生活的人,他的性情是诗性的。

——王吉安(新浪博客)

何先生似乎漫不经心地度过这一生,将名字写在水上,任由它随流水消逝。可是,不求名利的他却因为这本书的发表,名字并没有轻易被人遗忘,他的叙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一片永恒的涟漪。

——心上秋(新浪博客)

何先生一直在说他们那代人的国学根底很差,可如果他们那代人的国学基础都算差的话,那么我们这代年轻人根本毫无国学根底可言。大部分人的英文水平并没有交谈如流,可是中文方面却又没有办法通读文言,那么我们到底在学的是什么,怎么学的呢?

——难得清醒|||一见BO熊误终身(豆瓣网)

何兆武翻译了很多的西方著作,一个好的翻译家,远胜过多个二流的著作家。

——罗拉快跑(独角兽论坛)

何兆武先生想必是位很淡定低调的人,文雅而从容,字里行间其实能感受到时代带给人们的创伤。但提及这些,他也是用很淡很淡的语言叙述,粗心一点迟钝一点,也许我们甚至会忽略。……作为一个读者,我庆幸的是,他走过来了,并且,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很真实很亲切的历史。

——此时此刻(腾讯博客)

让那些有故事的老爷子们口述历史,是件意义非同小可的事儿。……在他们的回忆里,时常带着一种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这是大智慧,惟有见识过大风大浪而后大彻大悟的老人们才修炼得到。借助它,我们这些后辈方能穿过重重伪饰荆棘,看见被遮蔽的常识。

——cub18(天涯社区·闲闲书话)

如果说历史的表达以官方和民间两种维度进行划分,《上学记》显然是民间的,……如果更多的老人参与口述,更多的年轻人坐到他们面前,倾听与记录,我们可以想见,历史的面貌一定会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因为这样的历史不仅仅属于胜利者,不再为官方所独占,从而具有清新的、生动的个人气息。

——朝北(豆瓣网)

他如同一个小孩看街景一般看身边的政治,这个街景是喧闹的,他是一个安静的孩子,只是隔着自家的玻璃窗看两眼。这个状态是他一生面对时变世变的态度,始终如一,所以可爱,所以难得。也正因为此,几十年间的世态浮沉在他眼中就像一个鱼缸,金鱼海藻一目了然。

——sjmx(搜房论坛)

我非常希望重新回到一种看似杂乱无章的教学状态中去,正如何先生在回忆历史时所表达的那样,每一个教室里都是串门的学生,而教师的讲课总是无章可寻,天马行空。这种无序之中实际上是最大的有序——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这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定风坡(绍兴E网论坛)

我们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上学的环境也大相径庭,但是,对于读书,对于政治,对于生活,许多观点我都在里面找到极大的切合,那种感觉就好像忽遇知音,心中陶然。

——Hearafter(豆瓣网)

也是读了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突然想到,口述历史,是否可以不会在让你把人生一世写在沙上,而是写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在文本中。

——西溪一隅(豆瓣网)

有些好书就像吃到过某个好东西,肚子饿时会渴望再次吃到它。这本书算得上这样的一本好书。……从作者口述中说话的方式,及一些作品外的为人方式,可以推断他是一个实在而无太多功利的人,对各种事情心中有自己的看法与富含个人感情。这样的人讲故事,谁会不爱听呢?

——无所为(豆瓣网)

在《上学记》这本书里,何先生向我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真风范,他不忌讳谈论先贤,在性情充分绽露的同时,又树立着理性的尊严。

——缘心而荣(优势网·校园博客)

有的人写回忆录通过贬低周围的人和事来显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多有理多正义;有人不怎么贬低别人,但总在抬举自己;也有人不抬举自己,只贬低别人。从这方面来看,作为一本回忆录来说,何先生这本书很难得了。

——凯文旮旯(博客大巴)

这书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很随便的一个名字,看着书名,想象着不过是一些上学的经历罢了,打开书一看,却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一个人老了,历尽沧桑,头脑清醒,他的记忆是他伸向过去的触角,当一切尘埃落定,他既可以对历史作全局的把握,又可以化身为一根经线,将自己织在里面。

——无蕊人(新华博客)

尊敬何先生,非关他的煌煌著作,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能够坦然地讲出历史的真相,敢于说真话。我向来以为这既是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一个真知识分子的底线所在。

——江北土著(天涯博客)

作为我们上一辈的人,他们或多或少总还有自己所坚信的一些原则,一些价值伦理。他们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一套判断标准,所以外部世界的变化不论多么复杂,花样多么繁多,他们依然可以处变不惊。而我们则不同,内心是虚空的,不管外面是什么,总可以轻易的把我们吸引过去,熙熙攘攘过后又是虚空。

——一意孤行(国学数典论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