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学记》责编侧记|他的脸上洋溢着孩子般清澈的微笑

Image 2021-05-29

深切

缅怀

何兆武(1921年9月-2021年5月28日)

5月28日上午,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何兆武,1921年生,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系。1956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等。

今天,我们刊发《上学记》责编付如初女士的一篇旧文,以为纪念——

大师云集,群星闪耀

八十年前,抗战烽火正急,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一起来到西南边城昆明,开启了一段天上飞机轰炸,地上风雅云集的历史。这历史如此独特,如此传奇,让无数的中国人追慕向往。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再一次将这个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的大学,拉进了观众的视线。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除了“刚毅坚卓”,还有“自由散漫”。

美国学者易社强在《西南联大》的专著里说:西南联大的成就与光辉,已经逾越了疆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世界的丰厚遗产: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最尊贵的思想和精神;在战争和革命年代,展示通才教育的适应力。

何兆武先生

而亲历者何兆武,在西南联大读过四个系,土木系、历史系、哲学系、外文系,度过了本科和研究生共七年的学生生活。他说:

“联大学生水平的确不错,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术气氛。‘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相差太多,问题是给不给他自由发展的条件。”

何兆武《上学记》(精装)

在这样自由的,坚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的氛围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跑警报、泡茶馆、闹恋爱,读美国课本、听名师讲课,争论哲学、物理学问题,享受着“自由散漫”的学术空气。何兆武说:如果没有西南联大,他不会安然度过政治动荡的岁月,研究思想史;汪曾祺说,如果没有西南联大,他不会成为作家。

在《上学记》里,何兆武写自己和杨振宁一起,藏在外文系、中文系窗户外面偷听,听沈从文、刘文典、钱钟书讲课,听他们相互之间的褒贬。刘文典在课堂上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值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

汪曾祺也说: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短长的,但有时放言月旦,也无所谓,不怕“传小话”;对有才的学生,也从不讳言喜欢。

《上学记》目录

《西南联大》的纪录片,采访了很多健在的人,可惜,何先生因为年事已高,已无法接受采访。但他的书,早已成为西南联大序列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他说:

“我谈我所经历的事情,虽然不见得很正确,也不见得和别人的印象一样,但它毕竟是一个‘活人’的感受。”

看得出来,《上学记》的鲜活感受早已被融注到《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中去。历史,因为人而鲜活;西南联大,因为学术精神而永存。

还记得上次和《上学记》的记录者文靖女士去清华的家属楼看何先生的时候,他正在看《邓小平时代》。我问他好看吗?他连连说:“好看,好看!我当小说看!”说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孩子般清澈的笑。

左起:文靖、何兆武、付如初

那时他听力已经不好,跟他说话要重复很多遍。而他反复给我们讲的,是小时候背“三民主义”的故事,是蹲牛棚的时候,他跟顾颉刚、谢国桢两位关在一起,他说,顾先生从来都正襟危坐,不看书,也不说话,愁眉苦脸;谢先生恰恰相反,没人时,他就东拉西扯,谈笑风生,最常说的,是什么什么好吃,什么什么好吃。说的时候,脸上还是洋溢着孩子般清澈的微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