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三千年雕刻技艺 独树一帜在哪儿?

Image 2021-05-28

石雕(绿松石雕)距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之久。湖北,是石雕(绿松石雕)的艺术发源地和集散地。艺人们祖祖辈辈在这矿产地周边传承着石雕(绿松石雕)技艺,并雕琢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石雕(绿松石雕)作品,这与其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绿松石产于武当山脉的西端,汉水以南部分区域内。含矿地层是寒武系下统的含碳或含泥质板岩,这正是绿松石这种含水的铜铝磷酸盐类矿物得天独厚的地理生长环境,所出产的绿松石玉料纯净,质地细腻,色泽艳丽,极为珍贵。

高山流水

用绿松石作为载体,分人物、花卉、花鸟、动物、山子、器皿等品种,在手工艺人不断的努力创作下,雕琢出丰富多样的石雕(绿松石雕)作品。而石雕(绿松石雕)的雕刻技法在各类雕刻技艺中独树一帜,这是因绿松石形似松果,变化万千,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原石的高点、宽点、厚度等自然形态因材施艺。同时绿松石上分布如网状的铁线,多变的色彩,巧雕也是石雕(绿松石雕)突出的技法之一。代表作品有《七仙女奏乐》《李时珍采药》《极乐图》《武当朝圣》《八仙采风》等。

20世纪50年代始,湖北依托十堰地区绿松石资源,大力发展石雕(绿松石雕),派出洪享铨、袁嘉骐、彭建伟等十几名技艺人员,赴北京向王树森、王德林、郭石林等老一辈艺人学习石雕(绿松石雕)技艺。形成传承谱系如下:

第一代:王树森,1917年生,家中几代均为清代宫廷着雕琢艺人。

第二代:郭石林,1944年生;王德林,1941年生;宋世义,1942年生。

第三代:洪享铨,1942年生,师从郭石林;袁嘉骐,1954年生;彭建伟,1956年生;袁、彭二人师从王树森、王德林。

第四代:楚卫东:1969年生;田培:1968年生;曹红星:1974年生;常东方:1974年生;均师从袁嘉骐。

第五代:明承林:1989年生;许凌:1977年生;均师从袁嘉骐。

从第三代开始的传承人们在继承北派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又受长江流域文化影响,并吸收南派玉雕精巧玲珑的风格,经过几十年实践,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石雕(绿松石雕)绝技绝活。

艺人在雕刻绿松石

石雕(绿松石雕)对雕刻师技艺高于其他类型雕刻。因绿松石形似松果,外形、质地、大小,颜色,软硬变化万千,在设计与雕琢技艺上难度是众雕琢品种中少见的。所以雕琢业内早就对石雕(绿松石雕)提出过要求,必须是五级雕工师傅才能雕琢绿松石。

工艺流程独到,设计上有“一相抵九工,因材施艺”的创作步骤。针对每块玉料仔细推敲,掌握其结构、纹理、色泽进行设计造型,剜脏去绺,以便在后期雕琢中能一气呵成。

此外,雕刻手法多样。采用立体雕并结合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等手法,更深化、更精细入微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技艺表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特制雕刻工具,众多极具特殊性。如雕刻大形需用大小直径不同的铊片,深入造型、细微末节用的各类圆球、枣核、串棒,专门镂空用的细小针尖、钩铊等工具,及专门针对绿松石用的抛光工具和过蜡特制的川蜡,使其在雕琢过程中能够解决绿松石玉料质地的软硬变化。

武当朝圣

石雕(绿松石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武汉市、十堰地区、襄阳地区、荆州地区为主的石雕(绿松石雕)艺术原创地。尤其自石雕(绿松石雕)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作为石雕(绿松石雕)非遗保护单位更是积极推动,利用形式多样的传承手段,对从事石雕(绿松石雕)的艺人进行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艺术交流、办高研班等。此外,全国各地的手工雕刻艺人们不断加入到石雕(绿松石雕)的队伍,石雕(绿松石雕)已发展为从业人员数万人,大小文创企业2000多家,年交易额数佰亿元的文创产业,为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作出具大贡献。

2020年12月,石雕(绿松石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图片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