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去国博,看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

2021-05-24

画像砖是模印或刻画的有画像或花纹的砖。从考古发掘来看,我国的画像砖历史从战国到宋元,持续绽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工匠们在塑造这些画像砖时,以现实社会作为蓝本,融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仙凡幽明之间”形象地映现了古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方方方面。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像砖描绘出我国古人生活的一幅幅历史画面,而其中最为“出彩”的,则是河西走廊地区的彩绘画像砖。

展览现场

5月2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共同主办,高台县博物馆、金昌市博物馆、酒泉市博物馆、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协办的“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我们也得以从这些画面中一探古人的生活。

展览现场

河西地区文化厚重,在东起永昌、高台,西至酒泉、嘉峪关、敦煌等绵延近百公里的广袤大地上,集中分布着大量魏晋壁画砖墓,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神仙异兽、桑蚕农耕、出行射猎、宴饮起居、百戏娱乐、服饰车舆、建筑居所等多种题材,而且大多一砖一画、一砖一景,艺术风格活泼鲜明、构图巧妙生动、线条奔放飞动,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融汇共生的民族特色,也是河西地区古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了河西地区魏晋彩绘画像砖精品及相关文物,通过“图画天地”“生活百态”“宁平降福”三个单元258件(套)彩绘画像砖及相关文物的展示解读,真实反映了古代河西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面貌,生动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由此迸发的艺术创造力。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8月21日。

展出作品赏析

图画天地

伏羲画像砖

魏晋

长37厘米,宽厘米37厘米,厚5厘米

1991年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墓群出土

敦煌市博物馆藏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此画像砖呈方形,四周饰白色边框。画面中央用白色涂底、彩绘一伏羲图像。伏羲人首蛇身,右手持规,头戴山形冠,胸部有日轮,中有呈飞翔状墨鸟,为传说中运载日至日出的阳鸟,又称金乌。

唐人伏羲女娲像立幅

唐(公元618年—907年)

新疆省吐鲁番地区采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中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手持规、矩,上身相拥,着唐代服装,下身相互缠绕。头顶绘内含金乌的太阳,脚下绘内含蟾蜍、桂树和捣药玉兔的月亮,身后是漫天星辰。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许多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伏羲女娲交尾像,体现了中原与当地的文化交流。

受福画像砖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

2001年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墓群出土

敦煌市博物馆藏

画面用减地平雕并施彩的技法刻绘出受福灵兽的形象。受福双肩有翼,尾部分叉,前肢抬起,呈托捧献物状。传说受福兽体恭心慈,与舍利兽对应。受福在魏晋画像砖中形象不一,有双翼长尾兽;兽面人身双翼等形象,前肢多呈托捧献物状。

青龙画像砖

西晋

长38.7厘米,宽18.6厘米

金昌市画像砖藏

该砖是在白色底色之上用墨线勾勒再敷彩,描绘出青龙的形象。青龙是四神之首,四神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灵动物组合。四神图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典型构图形式,反映了古人对时空方位的思考。汉代以后,“四神”图象常出现在墓葬中,与当时镇墓升仙的思想有关。河西地区魏晋墓出土了很多四神图像的彩绘画像砖,此外,木版画、铜镜、陶仓等随葬品上也有四神图像。

朱雀画像砖

西晋

长37.7厘米,宽18.6厘米

金昌市博物馆藏

画面中央彩绘一朱雀,头顶翎毛,威视前方,大展双翼,尾上翘,周身被云起环绕,作张口鸣叫状。画面色彩鲜丽,线条细腻,独具风格,展现出了朱雀非凡的风姿。

生活百态

牧畜画像砖40720(复制品)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长34.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该砖四周绘红色边框,最右侧有一男子在放牧,右下角朱书“牧畜”。有学者将河西走廊地区划入“北方长城地带”,是文化地理角度下的“农牧交错带”,即该地带农业和畜牧业交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魏晋时期河西出土的众多牧畜题材及农耕题材画像砖正是这一区域特点的体现。

坞堡射鸟画像砖2036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长42.5厘米,宽21厘米,厚6.5厘米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该砖左侧绘一坞堡,坞堡正中有门,墙上设有垛口。坞堡外绘一高大树木,树枝上有两只黑鸟停留,树下男子正在引弓射鸟。

射鸟是承自汉代画像的重要题材,学者们对此题材的观点主要分为射爵求官与祭祀,另外还有驱鸟、获鸟、礼仪性射鸟等观点。该砖原位于采桑与牛耕之间,采桑与牛耕都是春季重要的农事活动,按《四民月令》记载,清明“治蚕室”、谷雨“蚕毕生”妇子需“勤其事”。春季地气始通应耕地,夹在其中的射鸟图或是为了驱赶桑树上的鸟,或是为开春气、通万物的礼仪性射鸟行为。

采桑画像砖2038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7厘米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该砖中央绘一棵高大桑树,树下左右各站一女正在采桑。左侧女子一手提桑笼一手采桑,右侧女子一手提桑笼一手持桑钩采桑。

“羌女送行”画像砖3013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长34.5厘米,宽16.7厘米,高5厘米

1993年果园西沟村六组墓葬M7出土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该砖描绘了一男子骑于白花色骏马上回望,一女子面露愁容,作依依惜别状。女子长发披肩,身着圆领浅地裘氅,长裙袭地,身背挎壶站立送行,有学者认为这是羌族女性的形象,是河西地区民族融合、通婚的体现。

剪布画像砖2077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长43厘米,宽20.5厘米,厚6厘米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该砖以白垩涂底,砖面上方绘屋檐,描绘了二女子共执一布准备裁剪的场景。魏晋时期,钱制混乱,钱币标准反不如绢帛价格稳定,绢帛逐渐取得了货币地位,该时期史料中涉及物价的多用匹为单位。前凉张轨据凉州之前,河西地区多以绢代钱,画像砖中剪布或为制衣,或是以图像形式表现了《晋书·张轨传》中索辅所言“裂匹以为段数”的场景。砖原位于墓中室南壁中层。

牛车出行画像砖(复制品)2032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长43厘米,宽20厘米,厚6.5厘米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砖上绘一男子驾牛车前行,后有一婢女一手托盘一手提扁壶随车前行。砖原位于墓前室西壁中层。

庖厨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砖四周勾红色边框,右侧绘一男子在案上切肉,身后有两盘切好的肉块,左侧一女子在烹饪,上方还悬挂有肉。

宁平降福

仕女开箱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图以白色为底色,彩绘一女子开箱取衣物的情景。女子束高髻、戴钗,面部妆容清晰,衣着精美鲜艳。人物一手开启箱盖,一手探入取物,非常具有生活气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