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湖畔钢琴师》:文学与音乐相遇,如此疯狂守护着梦想|中国童年专刊

2021-05-24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访谈录。我一直默默喜欢着这一别致的书名。前段时间,读到了《湖畔钢琴师》,一则讲述动物、人与音乐之间一波三折经历的童话故事。就在看完全书最后一行字的一刹那,我猛然惊觉“一种疯狂守护着梦想”这句话与这则童话的精神极为妥帖。尽管,文学与音乐相遇的美好篇章已为数不少,如《吹小号的天鹅》《时代广场的蟋蟀》,但是每一次文学与音乐的邂逅,都是一份充满希冀与可能的美好期待。

《湖畔钢琴师》延续了上述文学佳作的传统,聚焦于小动物与音乐的想象故事。只是,这一次讲述的是一只孤独的松鼠与“乐器之王”钢琴之间的令人唏嘘的各种奇遇。故事的开篇,在僻静的社区公园中,一只落魄的秃尾巴红松鼠来到这里,打破了原有的沉寂。这只热衷于捡破烂、收集各种垃圾用以制作钢琴,执著地用爪子敲击金属片的红松鼠,被赋予了“湖畔钢琴师”的名号。缘何一只松鼠会痴迷于制作钢琴、演奏音乐?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正是红松鼠对音乐梦想的执著追求,对承诺与友谊的坚守呵护。随着红松鼠独特而悲怆的记忆的绵延,《湖畔钢琴师》的故事潺潺流水般流淌而出。

湖畔钢琴师

杨紫汐/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是一只对人类生活好奇不已的红松鼠,富于远见和探险精神,它以自己的思虑洞察着人类生活的点滴。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部童话是以松鼠这一动物之眼对人类纷繁复杂的生活样态的凝视,松鼠的视角赋予了审视和观照日常生活的另一种视角,而视角的转换赋予叙述语言的鲜活与新奇。当然,这也给故事的整体架构和情节的有序推进带去一定的难度。作者需要在全知视角的叙述和红松鼠有限视角的叙述中不断切换并维持某种平衡。红松鼠以“他者”身份在持续地审视、试探、确认中慢慢建立与人类的关联。它和人类的情缘始于咖啡馆蜿蜒流淌的优美琴声。那通过“黑箱子”制造声音奇迹的黑发男子,居然有着一颗体恤动物的温暖内心,他细心地为红松鼠准备嫩松塔。正是松塔开启了谨慎的红松鼠与黑发男子大林的友谊。而大林也成为红松鼠与人类、音乐建立连接的桥梁,是执著追寻音乐梦想的同行者。

红松鼠由此进入人类生活,开启它波澜壮阔、曲折多舛的奇遇。故事以不同的地标作为目录,清晰地呈现红松鼠的奇幻之旅,整饬的七章目录设置又可分为两个紧密关联的层次。红松鼠在咖啡馆与大林和音乐初遇、两者逐渐建立信任,接着故事急转直下,红松鼠遭遇了袭击、生命危在旦夕,大林出手相救,带着红松鼠到旧公寓。故事场景的转换给予了红松鼠进一步踏入和体验人类生活的可能。在旧公寓与大林一家朝夕相处的经历中,红松鼠体验了生活拮据却为音乐与爱笼罩的贫寒家庭的苦涩与幸福,体会了人情世故与生活的多重面向。更可贵的是,大林一家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苦难现实中葆有的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坚定了红松鼠内心的音乐梦想。而美丽又遥远的兰迦湖,还有大林创作的钢琴曲《湖畔天堂》就得到了升华,具有象征的意义,成为重要的精神内核,贯穿整个故事。

儿童文学的叙事大多依循着“在家——离家——回家”的模式,《湖畔钢琴师》的情节也潜隐着这一程式。一场突发的大火夺走了大林的妻儿,短暂而安逸的在家生活被打破,红松鼠和大林开始离家流浪,在更大的外在境遇中接受磨砺与考验,延续对音乐和诺言的坚守。大林和红松鼠以坚毅的精神,舍弃和拒绝种种世俗与安定的诱惑,毅然向着圣洁的兰迦湖前行。终于抵达兰迦湖的大林,不知疲倦地一遍一遍弹奏《湖畔天堂》,在音乐中与妻儿“重逢”。大林是红松鼠对音乐梦想的启悟者、陪伴者,他的离去注定了红松鼠要开启另一场孤独追梦之旅。这也就承接了故事一开始现身在绿湖的外来者这一情节。住进了公园的红松鼠依然保持对黑白琴键的渴望,在耷耳朵狗的陪伴下来到剧院。在这里,红松鼠用脚踩着琴键,以生涩而断续的琴声,慰藉着孤独的灵魂。红松鼠此时对音乐的热爱背负了更多的深意与寄托,它已然从音乐的纯粹爱好的“独乐乐”者转身为以音乐抚慰他人的“众乐乐”者。

当然,这并非一个完美的故事,书中有不少艺术处理尚显生硬之处。但这是一部注重细节、很有设计感的用心创作。红松鼠的奇遇串联了爱情、友情、亲情,融合了教育、理想以及自闭症等话题。年轻的作家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音乐真是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救赎绝望的灵魂,可以告慰天国的逝者,可以引领迷失心灵的流浪者,可以治愈封闭自我的孩童……”这既是作者对音乐的表白,也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稿件责编:张滢莹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摄图网 出版社书影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