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征集国旗时:仅15人支持五星红旗,3号作品达185人,为何选了前者

2021-05-23

征集国旗时:仅15人支持五星红旗,3号作品达185人,为何选了前者

神圣美丽的五星红旗,凝聚着华夏儿女最炙热的情感和最深沉的敬意,诉说着共和国新一代公民对祖国母亲至诚至真的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的5月,大军继续南下,上海解放,万户欢腾。多年来盼望人民的解放,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旺,终于来到了。

6月15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方案。一个月内,征集办公室便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旗图案2992幅。

当时,一幅带有黄河图案的国旗方案备受代表门的赞扬和独钟,这个3号作品获得了185人的支持,出现一边倒的趋势,但是张治中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坦诚,“在这一片鲜红的土地上画横杠,会给人国土撕裂的不愉快感,最好把横杠去掉,让祖国大地一片鲜红”。

细想想,这样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大家再翻看征集的国旗图案,想寻找一匹黑马,在宋庆龄女士的推荐下,大家的目光落在了第32号作品上。

这个国旗方案的设计者是曾联松,一位默默无闻的经济工作者,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

当他看到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就决心投入到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设计工作中去。

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晩,曾联松仰望群星闪烁的天空,陷人了沉思。突然,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着我们伟大的党,小星象征着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还把五角星设计成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闪闪,色简而庄产,并且还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

曾联松想到我们祖国自有文字以来,四千多年的文化,还联想到四个阶级,就决定用4颗小星星来象征广大的人民。

接着,曾联松又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正中,小星环绕在大星四周,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经过一次又次的勾画,曾联松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近一个月过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天地那么广阔,金星灿灿,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正好与我国版图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配以黄色,灿烂辉煌,一片光明。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曾联松的设计也颇具特色。

曾联松制作了两份五星红旗的图案稿,一份保留在家中,一份小心翼翼地塞入信封,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去应征。

当时,曾联松的作品险些没过二审,多亏国歌的词作者田汉慧眼识珠,推荐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才得以入围,不过其他评委不是很喜欢他的设计,只有15个人投了票。

好事多磨,同年9月27日,会议正式通过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但作为新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从来没有过星光灿烂的生活。他是一个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普通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最高的职务到最后也就是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

曾联松从不以国旗设计者自居。198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向他征询国旗设计原稿收藏,他立即寄去,没要一分钱。

1999年10月1日,曾联松亲笔签名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国庆后18天,1月19日,曾联松病逝于上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