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苗怀明:机缘巧合,水到渠成——《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的撰写体会

2021-05-21

说到《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撰写的体会,脑海中马上会闪现出“机缘巧合”这个词。机缘是巧合的前提,巧合是机缘的体现,两者真是缺一不可。

《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苗怀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时光倒回到十年前,《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相继出版之后,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曲艺研究。

这是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相关研究较之小说研究、戏曲研究,要少得多,无论是投入的学术力量,还是研究成果的规模数量,皆是如此。可以说,曲艺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我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的:

一是从最为基础的文献研究开始,按照前述两书的体例,对二十世纪以来曲艺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既指出成就,也找出不足,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

二是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将曲艺文献学研究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讲授,培养年轻学人,通过课程的讲授和交流促进研究。

经过几轮的讲授,积累了十几万字的讲稿,勾勒出曲艺文献学的基本结构框架,然后不断搜寻资料,密切关注和追踪最新研究动态,进行补充、细化和完善。其间,将写得比较成熟的内容修改成学术论文发表,与学界交流,为研究者提供学术信息。

正是这些发表的学术论文,使我与中国曲艺家协会结缘,与《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结缘。

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

中国曲艺家协会近年来非常重视曲艺学的学科建设,从多个方面着手,而编写教材,培养曲艺新人,是其中一个重要举措。经与辽宁科技大学合作,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出版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其中列有《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 一种。

在国外汉学中,海外曲艺研究是个冷门,相关成果本来就不多,也缺少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因此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作者。因我发表过《二十世纪以来日本中国说唱文学研究述略》、《欧美地区中国说唱文学文献研究述略》等文章,中国曲协的相关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承担《海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的写作任务,时间是在2017年冬。

这个时候,我的《说唱文学文献学述略》一书已基本完稿,其中一章即为《港台及海外地区说唱文学文献研究》,对港台及海外地区说唱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及研究进行探讨。有了这个机缘,正好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曲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这也正是我想做的事情。于是就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因教材中的其他各本已相继出版,我承担的这一本是最后一本,有时间上的要求。因此立即投入工作。

《中国古代说唱文学文献研究史论》

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虽然此前我已积累了一些资料,但多是有关文献方面的,现在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这些肯定是不够用的,需要重新进行全方位的搜集。

这一工作还是颇有难度的,难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第一,资料难找。前文已经提到,在国外曲艺研究是个冷门,本来研究成果就不多,被翻译过来的更少。除了单位的图书馆,我利用各种数据库、图书网站,利用各种关键词,做了近乎穷尽的搜索,将所能看到的资料尽可能一网打尽。

此外,请国外的朋友帮忙。比如马来西亚曲艺的情况,国内报刊相关文章往往侧重个人的介绍,整体情况则语焉不详。我利用到马来亚大学讲学的机会与王秀娟教授提及此事,她有个研究生林汉聪正好学过相声,对马来西亚的相声相当了解,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林汉聪同学不仅给我讲了马来西亚相声的发展情况,还送了我一本《聚笑集——新马本土相声创作选》。

《聚笑集》

我有两位海外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分别做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通俗文学研究,他们对当地的曲艺做过较为详细的调查。有了这些,我对马来西亚、新加坡曲艺情况的介绍要充实详细许多。

第二,资料阅读困难。《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写的是中华曲艺在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情况,必然要涉及多个语种,而笔者没有精通多国语言的本事,也就英语学了一些年,能看懂一点。日语学过半年,连蒙带猜,能勉强看一点。至于其他语种,比如法语、俄语、西班牙语之类,就没办法了。这样只能向朋友求助,请他们帮助搜集并翻译相关资料。

这样算来,撰写这本书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用在资料的查阅上,但这也是值得的,通过这次搜集,对国外曲艺的情况摸了一次家底。当然,遗憾也是有的,因资料所限,本书的篇幅偏小,有些部分的内容显得单薄,后面还会继续搜集资料,将来有机会进行增补。

其次是内容的安排。因书名《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早已确定,我的撰写算是命题作文。从书名来看,似乎将海外学者有关中华曲艺的著述汇编在一起就可以了,我认真斟酌了一番,觉得这应该不是系列教材设计者的初衷。

《布衣南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许振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留出一定的篇幅精选海外学者有关中华曲艺的论述,分类编排,此外用更多的篇幅,全面系统介绍中华曲艺在世界各国的情况,包括演出、交流、传播、翻译、文献的收藏、整理与研究等等,当然重点仍在海外学者对中华曲艺的研究。

考虑到相关资料搜集不易,国内学界对中华曲艺在海外的情况了解不多,我决定除了必要的梳理和总结,还要为学界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线索,一方面是尽可能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情况,另一方面增加《国外学者中华曲艺研究著述要目》、《中外曲艺交流活动编年》等附录,为将来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便利。

尽管该书书名与内容不尽一致,但我相信这种写法对读者的参考价值会更大。起初还有点担心,后来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曲协领导的认可,这更坚信了我的信心。

最后要说的是,该书的撰写是在中国曲协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完成的,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足迹1949-2009——中国曲艺家协会60年》

中国曲协领导董耀鹏是这套曲艺系列教材的发起、设计者,他对本书的撰写非常重视,亲自过问,全书的框架结构经过他的认可。书稿完成后,他认真审读,提出一些非常好的修改意见。在该书撰写期间,他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资料。

创研处处长张鑫兄最早和我联系撰写事宜,他为本书的写作全程提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为我提供多次参加曲艺学术会议的机会,使我得以与同行交流,获得更多的学术信息。

外联处处长管宁兄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很多心血,他为我提供许多重要资料,特别是中华曲艺历年在海外的演出及交流方面的资料,这部分内容能写得较为详细充实,得益于他的帮助。此外,他还为本书的撰写、出版等事宜居中联系,给了我很多切实的帮助。

因撰写这本书的关系,我还结识了中国曲协的汪娜、刘红英、刘菁等,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他们有着非常愉快的合作,他们热情、细致、高效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凝望: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

《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凝聚着很多人的汗水,可以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早日将曲艺学建设为一个独立学科,让其在高等学校落地生根,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0年11月23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