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回应: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
诺贝尔奖自成立的百余年来,嘉奖了无数为世界各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医学研究者、文学家和和平主义者。自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中国人的面孔才开始逐渐出现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但不难看出,先后获奖的均是物理、化学这一领域的各位科学家。
直到2012年,莫言以长篇小说《蛙》,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昭示着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开始进入了世界的视线。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登峰造极,更是填补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奖项上的空白,这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自此我们能够让世界更多倾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了解到更为丰富的文化,感受到中国独特的风土人情。
获奖之后,外界的嘈杂声不断,莫言却始终没有作出长篇大论的解释,只是简短地回应:“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
让世界看到中国语言之美
多年以来或许也会有许多人疑问为何中国文学迟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否中国传统文化不被世界所接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强烈的“诺贝尔情结”让我们亟待得到世界的尊重与认可。莫言的出现,终于向我们,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语言的魅力。
莫言,本名管谟业,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生活在山东高密一个落后农村的莫言,他的童年多与农村息息相关,加上后来长达四年的图书管理员职务,童年印记自此与文学产生紧密的联系,才得以造就了今天的文学大师。
正如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予莫言作品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中不难看出中国元素的重要性。
莫言出版于2006年的长篇小说《蛙》不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是斩获了韩国当年的万海文学奖以及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蛙》让中国现当代文学再次赢得世界的目光,他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并没有没落,中国的语言之美也不会落寞,中国文化在以后更会有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
获奖之后 炙手可热
自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大众对他的追捧一时间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2005年他的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价格多在3000元之间,但自获奖过后,这一数字便激增至97万,这样的天价拍卖之下,足可以在北京买下一套房。
莫言许多诺奖同系列的文学作品在各大书店、售书网店纷纷脱销;甚至他曾经在山东的农村老家也被人踏破了门槛,就连门口菜地的萝卜、野菜都被慕名而来的游客拔光带走,以求能沾上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气运”。
所谓名人字画,其价值远不在字画、造诣本身,更多出售的是他们自身的名气、地位以及所谓“明星光环”。诺贝尔奖的热度渐渐消散过后,莫言的字画价格又逐渐跌回原本的水平。
对于莫言作品前后的价格起伏,我认为更多的是市场背后的炒作,莫言无疑是一位造诣甚深的文学作者,但其字画水平几何,相信大众也都知晓一二,如今回归正常轨道,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结果。
坚守文学本心 不曾停止脚步
而后莫言再次闯入大众视野就是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被改编为电视剧后在各大电视台轮番热播。借助着影视传媒的东风,莫言又成功将乡土寻根文学带入到广大的受众群体中。
有人评论莫言的文字:“在批判中赞美,于赞美中批判。与大多数批判作家只在单个层面或一个方面批判部分人性或世态一角不同,而莫言的笔触糅合着正负光暗,充满着真实感的特性,绝不用单一目光,笃定世人世事。”
因此我们能看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风之混杂,以极为写实的语言在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字里行间包含着极具中国时代特色的气息,传统色彩之中凸显出黄土地上人们的血性与张力。
但也不乏许多人对莫言的获奖成名之路存在争议和质疑。其中许多人认为莫言的文学太过张扬粗放,甚至有些描写刻画充满批判民族的劣根性,这样的写作是否有着讨好外国人猎奇心理的意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因此对莫言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评价。
但莫言面对外界的嘈杂,却始终没有作出长篇大论的解释,只是简短地回应:“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
作为一名作家,莫言本人对自己的文学初心是无比坚定的,或许在他看来,因文学风格引发的争论是无法解释的,所以只有继续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实现文学作品创作的初衷。
时至今日,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轩然大波已经慢慢淡去,相信经历过时间的沉淀,许多读者和追捧者对莫言本人以及他的作品都有了新的想法和见地。但无论是否获奖,莫言始终是莫言,莫言的文字也并未改变。
与其说是诺贝尔文学奖成就了莫言,倒不如说此次获奖成就了中国的文学走向世界。追求莫言无错,但不能仅仅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能仅仅因为他的外在名气,我们喜欢莫言,更要看到他的文字,他文字之中蕴含的思想与深度。只有我们撇开浮躁,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学世界的真谛。
获奖给莫言带来了鲜花和掌声,同时也带来了争议和质疑,至于当时大众狂热地追捧,如今也不过都像泡沫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出名过后,莫言没有选择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前,而是选择回家,回到那片给他灵感的土地之上。莫言的创作之路从那里开始,也必然会在那里迎来新的起点,时隔多年,相信诺奖就像一场洗礼,让莫言重新认识了文学创作,也重新认识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