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杨多杰VS马场公彦:茶道在中国和日本分别是如何发展的?

2021-05-19

记者丨何安安

“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这首名为《歌》的古诗,堪称茶学界千古之谜,据称出自茶圣陆羽之手。关于这首《歌》的来源,《全唐诗》中这样记载:“太和中,復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弟子。常讽此歌。”

中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历代文人创作的大量茶诗,不仅记载了中国历代茶叶从生产到品饮的情景,其所呈现的文化品格,也是中华文化品格的侧写。在日本饮食中,茶同样占比颇多,且日本的茶文化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茶道是如何诞生的?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哪里?茶道在中国和日本分别是如何发展的?日本茶道中的“闲寂空寂”在中国文化中是否也有相应的对照?茶与酒到底分不分家?在日本,喝茶为什么叫“吃茶”?5月15日,茶文化学者杨多杰携其作品《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做客中国书店(琉璃厂店),与日本学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场公彦一同对谈中日茶俗文化。

在“茶的品格”活动现场,杨多杰(左一)、马场公彦(右一)对谈中日茶俗文化。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以一句出自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茶诗开始,杨多杰谈起了在日本饮茶会用“吃”这个动词的习俗。据马场公彦介绍,在日本,“吃茶店”就是咖啡店的意思,日本的咖啡店提供的不只有茶,还有咖啡、清水等,还有韩国的“茶房”也差不多,包含的饮料也挺多,比如姜茶、松仁茶、人参和枣茶等。现在在日本还保存煮出来喝的茶,就是麦茶,麦茶的原料就是大麦,不包含茶叶,炒干大麦后熬出来喝,夏天冰镇来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喝的很普遍的一种饮料。据说喝麦茶的习惯比煎茶的普及还早。


在杨多杰看来,中国茶文化与文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茶诗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中国历代茶叶从生产到品饮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寒夜客来茶当酒”一诗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以茶代酒”的传统习俗。杨多杰以《全唐诗》为例,其中参与茶诗创作的诗人有一百四十多个,共计创作了六百多首与茶有关的诗作。这是在唐代以前没有的文化现象,标志着在中国,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些茶诗共同构建起了中国茶文化的美学基础。

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这句诗中提到了“茶道”一词,也是汉语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茶道”的概念。活动现场,马场公彦展示了《茶之书》这部冈仓天心的经典著作。岩波书店曾于1929年出版过《茶之书》,被收录于岩波文库,向西方世界介绍了日本茶道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阐释了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

《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杨多杰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马场公彦表示,在一般中国人心目当中,最普遍的对日本人的印象来源可能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写的《菊与刀》,菊花代表着平安贵族的细腻优雅之美感,刀剑代表着战国武将的雄浑粗犷之风格。马场公彦认为,要理解象征刀剑的武士文化需要阅读新渡户稻造所写的《武士道》(1899年),要理解象征菊花的雅致文化,需要阅读《茶之书》。这三本书都是面向欧美读者用英文写成的作品。其中,《武士道》和《茶之书》都写成于明治维新以后,当时武士阶级已被消灭,老百姓也逐渐脱离了在茶室喝茶的习惯,因此,两本书写的都非武士道或者茶道的具体内容,而是其精神。

马场公彦说,在岗仓天心的著作中,茶道的思想上来源有两条,一条是道教的自由豁达轻松随意的意境,还有一条是禅宗的严格朴实简练含蓄的意境。日本的茶道特别强调禅意,是因为日本的茶叶和茶道导入自宋代茶艺,也就是起自镰仓时期的禅僧荣西和尚,而熟悉喝茶习惯、普及茶道的主要阶层是室町时期的武士阶级。因此日本茶道保存了非常浓厚的禅宗思想和武士道文化。比如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倡导的草庵茶,特别强调一种简朴淡泊,崇尚自然的风格。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陈荻雁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