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千年古迹拥抱数字化

Image 2021-05-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敦煌诗巾”小程序手机截图

“云游敦煌”小程序手机截图

线上复原一千年前莫高窟燃灯民俗的“点亮莫高窟”功能腾讯供图

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海报上,带着虚拟眼镜的人物头像格外醒目,清晰勾勒出博物馆数字化趋势的未来图景。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持续蔓延的当下,数字化对于博物馆发展来说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近日,敦煌研究院、法国吉美博物馆和腾讯公司联合开展线上跨国研讨会,围绕“文物数字化的未来”“文物数字化共享、传播与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全球文博机构共同分享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成果与经验。

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通过新媒体让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看到,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谈起文博机构如何推进数字化时如是说。

敦煌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作为“守门人”,赵声良最为记挂的是文物不可逆的衰退,“不是大片脱落,是颗粒化的渐渐损坏。一年、两年看不出;十年、二十年,颜色明显变淡。”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时任院长樊锦诗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存、利用石窟文物。赵声良回忆,最早是用胶片相机记录壁画,因胶卷保存也会褪色,为保证图像清晰,每张照片只能记录很小的画幅,一张壁画需要成千上万张照片拼接。30多年过去,伴随技术进步,如今采集的图像已达十亿、百亿级像素,完成数字化采集的洞窟累计也有200多个。

掌握数字化资料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利用。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将数字化资料制作成影片供游客们欣赏,给予他们完整、沉浸式的体验。

“这一举措的好处出乎想象。”赵声良说。敦煌石窟前些年的游客接待压力始终不小,游客往往集中在中午时段涌入,不但造成拥挤,激增的热量和二氧化碳也可能对石窟壁画带来伤害。藉由数字展示中心的数字化展映,莫高窟大大推动了游客预约、有序参观。

此后,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例如对外展览方面,过往面临实物重、运输贵、保护难的问题,就连不少临摹品都是不便移动的珍贵文物,一年组织2至3次外地展览已属不易。后来,无论是3D打印出洞窟框架、1:1还原莫高窟真实场景,还是利用数字化投影,动态展示壁画效果,“活”起来的敦煌都受到参观者们的交口称赞,组织外地展览的次数也增加至每年十余次。

1+1如何大于2

在赵声良看来,对于敦煌研究院“保护、传承、弘扬”的三大核心工作,数字化如今都意义重大,同时也需要更多力量参与合作,推进解决难题——在致力于保护的数字化采集方面,莫高窟还有约七成的洞窟有待采集。不少洞窟体积小、结构复杂,当下的采集设备无法进入,亟须更好的技术;在传播方面,如何利用数字化开拓更多文物展示形式,依靠一部手机展示丰富文化,也是敦煌研究院一直思考的问题。

正是在这番背景下,2017年底,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敦煌研究院积累了大量数字化成果,但这些成果如何转化,在年轻人中产生影响力,利用科技力量让更多人感受敦煌之美,我们希望能扮演‘连接器、翻译官、新使者’的角色。”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刘小岚表示。

如何连接?一个是学术化的文博机构,一个是技术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要很好地连接到一起并不容易。参与敦煌项目的腾讯员工回忆,合作初期,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们对娱乐化、年轻化的解读非常谨慎:互动产品的文案中出现类似“大唐乐队C位出道”等字眼,一开始会质疑没有出处,但在项目组的进一步解释后,也表示理解。另外,在一些产品需要对经典文献故事增添旁白、对话时,也要求必须严格考据。

“我们一方面必须理解敦煌文化的专业度,怀抱严谨态度和敬畏心;另一方面不能丢掉对用户的洞察,逐步将他们的需要与敦煌文化的精髓连接起来。”刘小岚说。

2018年底推出的“敦煌诗巾”项目,就是双方不断磨合后的一个典型案例。莫高窟拥有400多顶藻井,但由于处在洞窟穹顶而常年被忽视。设计师们将藻井图案与200多个壁画纹样进行数字化重构,组合成设计元素置入小程序。用户只需滑动手指,便能将它们组合设计成独一无二的“敦煌诗巾”。这一项目上线3个月便迎来250万独立访客,超过莫高窟1年的线下旅客量。

“用户有哪些需求、怎么想,腾讯了解更多。和我们这种高度学术化的单位结合,文化便一下子散发出新的光芒。”赵声良认为,数字化合作,1+1的效果远大于2。

不仅是“敦煌诗巾”,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还开发出“智慧锦囊H5”、敦煌动画剧、点亮莫高窟等,并最终将它们整合进“云游敦煌”小程序这一官方平台。“云游敦煌”小程序自去年2月上线,迄今已有近4000万人次访问。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敦煌石窟本体停止开放,“云游敦煌”小程序不仅让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看到敦煌,而且进一步延展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

用户不仅可以从艺术类型、朝代、颜色等维度探索壁画,还可以体验为壁画填色创意项目,资助洞窟壁画修复,定制“敦煌诗巾”并下单购买。未来,小程序还将为实地到访敦煌的游客服务,搭载购票和地图等功能。可以说,一个不受时空阻碍,具有延展性的“新敦煌”正在新媒体端被搭建起来。

让文博超越时空

“敦煌文化看似传统,距现代社会很远,实则不然。”赵声良介绍道,“壁画记录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朝的作品都体现着当时最时尚、最新颖的东西。很多东西放在现在也毫不落伍。”他相信,传统文化历经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守护,蕴藏非常丰富,关键在于如何传播,令年轻人喜欢。

近些年与腾讯等外部机构的合作也给予敦煌研究院启示,那就是文化机构必须面向社会,积极向大众推广专业学术成果。“年轻人就算没有系统学习敦煌文化,也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知到趣味,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憧憬。”赵声良说。

当下,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领域还有诸多探索亟待展开。今年3月,其与腾讯又签署了新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引入AI病害识别技术、沉浸式远程会诊技术等,助力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共同加强与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机构的文化交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基于现有成果扩大新文创合作,以敦煌壁画为原型创作30集系列动画剧,进一步讲好敦煌故事。

除了聚焦数字采集与传播,赵声良还将目光投射到更加遥远的海外。2017年,敦煌研究院便曾启动“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上线,将数字资源库的30个洞窟高清图像进行全球共享。基于历史原因,敦煌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通过类似模式助力文物“数字化回归”,赵声良同样抱有期待。

近些年,数字化技术还拉近了各国学者间距离。前几年便曾有美国博士生告诉赵声良,通过网络资料研究敦煌学已非常方便。去年“云游敦煌”上线,更多海外的朋友向他表示了对于这款小程序的喜爱。

法国吉美博物馆主席索菲·玛卡里欧也非常赞同赵声良的观点。她认为,借助数字化,文化将超越时间,例如游戏等形式将让年轻人穿越几个世纪,潜移默化地进入敦煌文化;文化也将穿越地域乃至国界,大家可以共同分享和保护文物与历史。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提出,时间是不可逆的减法,随着时间流逝,文物将逐渐失去光彩。在刘小岚看来,数字化技术正是这一过程中为数不多做加法的机会,这样的加法将最终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文化的故事得以永久保存及传颂。

本报记者 郑 娜《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9日 第 07 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