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未都评“学者称颜真卿书法有错字”后,网友指其说法也有误

Image 2021-05-18

孙鹤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错字,一千多年来竟然没人发现?近日,一段女学者孙鹤在某媒体文史栏目的视频被书法圈内网友围观,并在知乎、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个互联网平台上引发讨论。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刺史”的“刺”写作“刾”。

孙鹤在视频中指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错字,她表示:“这个字,没有写成刺,写成刾(她读jia)字,这本身是一个错字,但他(颜真卿)不知道。唐代所有的官称当中没有刾史的,只有刺史,对不对?”孙鹤目前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艺术经纪研究中心主任。

5月15日午间,澎湃新闻刊文《女学者称颜真卿中有错字,网友围观、圈内难认同》介绍,这段视频迅速从书法圈传播开来,不少网友指称孙鹤的说法才是“离奇错误”,而颜真卿并没有写错,“刾”古代确实和“刺”一同使用。

颜真卿《祭侄文稿》。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上述话题发酵,越来越多的文史、书法学者加入了“战团”,而文史学者、知名收藏家马未都近日也在个人微博刊文《碑别字与祭侄文稿》,点评了孙鹤教授的观点。不过,就在马未都发文点评之后,其点评文章也被网友指出有“错误”。

马未都写道:只知唐朝有“刺史”的孙老师一番公开课讲炸了锅,她课上居然指出颜真卿不知自己“写错了字”,把“刺史”错写成“刾史”(先不说这字就念刺,不念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刚刚在日本举办过大展,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颜鲁公的手迹居然错了一千多年,社会却浑然不知,愣让孙老师找出来还捎带批评了。这事弄得有点大了。

马未都

马未都提出:先说一个文字小知识。汉字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变幻多样,一个字几个面貌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一字多貌”是汉字的基本形态,不足为奇,所以凡是汉字词典都会有相应说明。稍难一点的是“碑别字”,即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主要是碑)上所出现的同字不同形的“别样字”。所谓别字,是有别于其形的字,理论上不是错字(错字是缺胳膊少腿的字),可以通假使用。回到孙鹤教授的观点,马未都点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把“刺”写成“刾”就是通假字,刺史是官职,汉代相当于今天的巡回监察组长,唐代开始监察职能弱化,与“太守”相当,是一方地方官。唐代许多诗人都任过刺史,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韦应物等都做过刺史。的确唐代没有“夹史”,这一点孙老师没有说错,但孙老师错在不知不识之字不去查字典,过于自信。

马未都最后写道: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不认识中国字、说错的现象随时可见,我也错过,知过就改,善莫大焉。可孙老师不该错啊,她的文化背景太强大了,令人目眩,历史学士、文学硕士、书法博士、文字博士后,囊括所有与“刺史”相关的顶流学问,但就偏偏出了个这么大的“洋相”,我不是不相信孙老师,只是有点儿怀疑发给她学位的学校。刺史变夹(刾)史,偶然乎?必然乎?还是必然偶然乎?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马未都在上述微博文章明确:“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把‘刺’写成‘刾’就是通假字”。就是这个观点,有网友认为马未都也犯了一个错误。多个书法自媒体随后刊文认为,“刾史”是“刺史”的异体字,而非通假字。

网友认为,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字意义一样,有时候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而异体字的概念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写法。通假字与异体字有本质的区别。这里的“刾史”中的“刾”,是“刺”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法。

此前,一名曾与孙鹤在中央美院博士后阶段同事的学者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孙鹤教授认为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错字已有一段时间,可视作一家之言,不应过多解读,但孙鹤的这种说法确实没有得到书法界主流认可。

另有一名曾任南方某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学者5月15日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孙鹤在电视媒体上公开表达欠严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