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百城百艺”打响活力之“战”!动态“竞争”平台已上线

2021-05-18

随着日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文旅中国百城百艺”系列活动启动,作为其中最重要内容之一的“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也于近日正式上线,“百城百艺”自此拉开动态“竞争”的大幕。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全社会已逐步形成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传统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各种实践不断涌现。而一项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一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内在关联?非遗在全社会的传播活力受那些因素影响?其“活力值”如何量化呈现?

基于此,为献礼建党100周年,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开启“文旅中国百城百艺”系列活动,倾力打造“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旨在整合文化和旅游领域媒体、智库和产业资源,通过动态监测、第三方专业评估、活力展示等方式,提升非遗传播效果,促进城市非遗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玩法”:如何呈现并拉动非遗传播活力?

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搭建,“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实现对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145个子项非遗传播大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并以专题页面进行线上展示的平台。平台通过构建定性定量的科学化指标体系,运用客观的分析模型和研究方法,进行第三方评估分析。展示分为“活力汇总展示”“地区活力展示”“非遗分类活力展示”等板块,可多维度展示各地十大门类非遗项目传播情况,为各级主管部门利用大数据平台促进非遗“活化”传承提供新支撑。

“活力汇总展示”板块,以日、周、月三个时间维度对各非遗项目进行实时全网大数据监测和汇总,展现全国各地非遗传播活力情况;“地区活力展示”板块,以地域为统计维度,每周更新展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项目传播活力情况;“非遗分类活力展示”板块,通过对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大门类,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统计自2021年1月1日以来的传播活力累计值排名情况;“聚焦热点”板块为近期非遗传播热点新闻事件;“新闻动态”板块利用大数据对全网信息中涉及平台内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抓取,按照时间降序,实时滚动相关新闻报道内容,体现全国非遗项目的动态传承进程;“数据来源”板块则对该平台相关数据及模型搭建方式进行介绍说明。

值一提的是,为了拉动非遗传承保护较为薄弱的地区实现大幅度提升,平台还特设“地区活力进步展示”板块,以地域为统计维度,按月更新展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非遗项目传播活力进步情况。平台设计方表示,在充分考虑各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前提下,通过“地区活力进步展示”,能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地区非遗项目的可见度、影响力,共同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算法”:科学化指标体系助力非遗“活化”

据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6亿,年龄结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但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网络热点、网络话题等越来越具有强劲的社会代表性。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平台,各类实体空间的非遗展示展演须同步实施在线直播、虚拟体验,非遗类社会教育、文化消费将与网络服务、网络营销更为密切地连结;非遗保护、利用的社会化参与也将以互联网作为资源要素匹配、协作的主要平台,线上环节将在保护措施管理、非遗资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

“简而言之,该平台的目的就是通过全国非遗项目传播活力动态监测系统对各地非遗相关信息的实时抓取,从非遗类别、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区域等不同维度展现各地非遗传播活力情况。”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副院长赵婷表示,平台依据本年度网上信息传播和舆情反馈大数据,遵循影响非遗传承传播的政策保障、队伍情况、媒体关注、舆情反馈四个核心要素,利用客观的分析模型,依靠科学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城市非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展示。

“既通过科学化指标体系探索非遗传播与‘活化’传承的关系,又反映非遗‘活化’传承的态势,尊重舆情态度,为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及时分析研判非遗‘活化’传承状况,因材施政提供数据积累和参考,助力非遗‘活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赵婷说。

谈及该平台的目标用户及能够服务的对象范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系列活动设计方之一、中国手艺网总裁常会学总结了三方面作用,他介绍,对管理机构,能帮助管理机构分类施策,精准管理,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管理的能力;探索加强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遗‘活化’传承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能将城市与非遗项目紧密结合,助力地方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从非遗角度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为城市带来客流、网上流量,增加城市GDP,加强城市非遗IP价值挖掘;对传承人,能帮助传承人提升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其社会认同,提升其成就感和品牌知名度,增强其与所在城市经济、文化、旅游等的纽带关联,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想法”:城市非遗传播模式的一次创新实践

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1400项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2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在如此大好的发展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转入纵深发展阶段。“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想通过充分发挥文化央企职能作用,从全媒体宣传、IP保护、文创开发等方面提供七大类28项服务,助力城市非遗传播及管理模式创新。”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强表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从非遗传播视角发起“文旅中国百城百艺”系列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推广面临着竞争,承受着压力,同时也充满机遇。“文旅中国百城百艺”系列活动的发起,从非遗传播力和影响力角度,在城市管理与非遗传承传播结合、在利用互联网传播媒介优势和引流效用,在挖掘地方非遗产业消费需求,推动地方非遗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等方面,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实践。

“首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定向监测和汇总,可获知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需求。”刘强认为,非遗相关传播实践不仅能增加非遗在当代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还能通过强互动性的传播媒介,实时从点击、点赞、评论、在线交流中直接获取有效信息,获知公众反馈,进而从中分析、确认公众对非遗保护整体及各门类各单项的认知程度、期待和需求等。

同时,“文旅中国百城百艺”系列活动基于传播视角,可多途径扩展公众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范围和参与度。刘强补充说:“通过非遗保护整体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鼓励公众的普遍关注与广泛参与,发挥非遗的当代价值,促进文化普及与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将非遗保护塑造为开放协作、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事业,传达人人可参与,并且参与其中可实现个人价值、普遍受益的信息。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与非遗传承、保护、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以文化、旅游、教育消费品形态设计、包装、运营非遗体验类项目,促进非遗资源的文化传播和协同创新。”

(图片来源于文旅中国网页截图)

责编:贾亭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