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建议小学课本删除《悯农》,只因其中这一句,有道理吗?
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诗句的字数上看,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不过在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五言和七言才是最常见的。唐朝诞生了无数经典诗篇,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绅,既是唐代当朝宰相,又是悲天悯人的诗人,他所写的《悯农》至今还被列在小学课本中。然而,近期却有家长建议删除《悯农》,这是为何?
李绅,公元772年出生于湖州乌程县,在他6岁时父亲离世,一直由母亲带大。在母亲的教导下,李绅渐渐生出了一颗善良的心,他总能与别人感同身受。青年时的李绅,曾亲眼目睹过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他们终日劳作,汗如雨下,却始终不得温饱。看到这一幕,他满怀同情和愤慨,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悯农》诗2首。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整首诗的一开头,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辛苦的农民正在农田里劳作,那一滴滴顺着双颊留下的汗水,洒在灼热的土地上,正好解释了《悯农》(其一)中的“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实现过程,唐代之所以会“四海无闲田”,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农民,在用自己的血汗浇灌土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不是李绅凭空而来的愤怒,而是长久的累积,很多人都身在福中不知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完全不考虑劳动人民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悯农》之所以一经面世就广泛流传,以至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正是因为句句都直击人心,让当时的底层人民真正有了被理解、被关怀的感受。
《悯农》在百花争艳的唐朝诗歌中,其实并不算惊艳,也更称不上精品,但它抒发的情感,却是最接地气的,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在繁华的生活背后,需要《悯农》的出现,需要李绅加以点拨,他可以通过这首简短的五言诗,表达出劳动人民的辛苦与奉献,他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可以关心他们、在乎他们,而不是整天在酒楼喝得烂醉,再赋诗一首,显得那么卓尔不群。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农民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桌上的白米饭。李绅可以把热腾腾的饭食与农民的汗水结合到一起,让人们意识到浪费粮食的可耻,可以说十分了不起。《悯农》被编入小学教科书中的初衷,也是为了从小就告诫孩子要珍惜粮食,不能铺张浪费,很有教育意义。
然而,家长却认为“锄禾日当午”这句话有歧义,尤其是“日”这个字眼,在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们总会接触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这句话公然出现在教科书中,也许会对孩子产生误导,产生不好的影响。更何况,现在国家强盛,粮食产量丰富,机械化生产普及,完全不用再宣传农民的辛劳。所以有很多家长都认为,《悯农》应该从小学课本中删除。那么,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