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东施效颦之文化批判

2021-05-14

东施效颦,是一种丑陋的文化现象;西方节日侵蚀校园,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节日逐渐多了,新世纪后西方节日更是席卷了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华夏大地。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中国文化的意义,西方的传统节日有西方文化的意义。西方国家多信仰基督教,故西方节日多与基督教文化有关。

从圣诞到复活,从万圣节到感恩节,在基督教演化的历史中是有迹可循的,西方人又从感恩节衍生出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对“爱”的感恩归根结底是对“主”的感恩。至于愚人节,我至今也没搞明白西方人为何会发明出这样一个节日?

在商业营销的推动下,西方节日在中国传播,很多不明就里的国人盲目跟风,以至于深入校园,侵蚀教育,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价值观形成。

当下有些学校和老师,会在“母亲节”“父亲节”到来前,对学生普及节日文化,甚至于公然向学生兜售节日礼物,并美其名曰“爱”的教育。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职业道德,更是误国害民。

从文化角度上说,中国文明光辉灿烂,四大发明照亮大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老子孔子星火传递;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甲骨之文开启历史。

下面,我姑且在各位看官面前班门弄斧,捋袖揎拳,讲述一番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

为什么会有父慈子孝这个成语?为什么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的流变中传承至今?孝和慈的由来?孝和慈如何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

孝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文字,这个字的上方画了一个长头发的驼背老人,下方画了一个搀扶老人的人。这样孝字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孝字的原意是对老年人的尊敬,所以孝通常与敬连用为孝敬,后引申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也可以把孝字理解为当父母年老体弱多病时,子女对父母的搀扶和关照。

这是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孝字,若从父母的视角去理解孝,就需要同时学习慈。慈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上半部分兹是一个象形字,画的是草木茂盛的样子,下半部分心是一个象形字,画的是一个人把手张开放到心口处,合起来会意的是,一个人从内心里希望草木茁壮成长,引申为父母希望孩子茁壮成长,这样的情感表达的就是爱,所以慈和爱通常连用为慈爱。

通过对慈和孝两个字的学习,在头脑中可以清晰的展现出两幅图画。一,在孩子年幼时,父母牵引着孩子;二,在父母年老时,孩子搀扶着父母。这两幅图画合起来,表达的就是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它表述的是父母与子女人际关系的形成,父母做到慈爱孩子,孩子自然孝敬父母。通常来说,这种情感关系是不用教的,更不用通过什么节日来表达。这种情感关系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孔子只不过是用文字的方式做了这种情感的文化总结。

因此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只要能准确的把文字由来和意义形象的传递给学生,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一些学者为弘扬中华文化,创造出“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中华感恩节”等,殊不知东施效颦,反见其拙。

《易经系辞》:大道至简。繁文缛节,是画蛇添足;繁文缛节,是舍本逐末。文字就是文化,文字是可以考究的文化之根源。情感的表达是自然的,而文化传承就在四四方方的汉字里。

从意识形态上看, 利用西方节日教育学生,会造成学生在认识和价值观上的混乱。青少年阶段处于思想观念的奠基时期,由于阅历浅薄,不能对文化和文化的本质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形成客观的判断,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引导。

对东施效颦,需要批判;对西方节日侵蚀校园,需要反思,需要调研。

没有宗教信仰的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是极其荒唐的行为,这种荒唐也是不言而喻的。最好的教育是表率,学校和家长应自觉的远离西方节日。

综上所述,我建议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采取相应措施:

一,文化部应发文禁止在印刷和电子日历中标注西方宗教节日;

二,教育部应发文禁止学校老师通过西方节日教育学生;

三,教育部应发文加强对在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培训考核,特别是语文老师应准确把握汉字演变和意义流变,历史老师应有正确的史观。

民族复兴,意义重大;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民族复兴,重在思想,重在文化,重在教育!

备注:

本文系原创。

2021年5月13日 作者:走在信仰的路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