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京城有名的老木匠李东风就要退休了,他还有这两件事儿放不下

2021-05-12

这是一双粗糙的大手,满是老茧,握上去如“砂纸”一般,这是42年每天与木料、凿子、斧子打交道的“印记”;这又是一双灵巧的大手,推刨子、凿眼儿、给房梁打“补丁”,在这双手下,古建修缮加固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从16岁拿起斧锯,李东风一干就是42年。鼓楼西大街、砖塔胡同院落等老城保护项目,都有他的汗水。如今,59岁的他已是京城知名的木匠,在前不久结束的西城区文物修缮技能大赛中,他还担任特别顾问。

临近退休,李东风心头还有两件事放不下。一件是盼着还能更多参与老城保护的项目;另一件,就是盼着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木工,传承技艺。

一封信入门

至今清晰记得“飞来横木”打在手上的痛感

说起和木工的渊源,可上溯到李东风的祖父。三代人,跨越百年,是地地道道的木工世家。自打记事起,李东风耳边充满了斧、锯之声,刨花遍地。每天到家里向父亲请教手艺的人络绎不绝。厂里有人结婚想打柜子,都要托人找父亲帮忙。

“我从小就帮着爸爸捡刨花,那时候只觉得好玩,没什么子承父业的想法。”李东风说,家里兄弟姐妹四个,父亲一开始相中的是二哥。“起先我在体校训练乒乓球,后来二哥当了焊工,父亲才动了让我接班的念头。”

父亲给了李东风一个月时间考虑。为了说服儿子“接班”,父亲还找了儿子的班主任。

“那段时间爸爸都不太敢和我对眼神,生怕我不愿意接班,家里的手艺断了传承。”李东风说,改变他心意的,是班主任韩老师的一封信。

“你是个懂事、聪明的孩子。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父母的期望……”时隔多年,李东风仍然能够记起信中的话。那封信也一直珍藏在他的工具箱中。

李东风最终告诉父亲“决定接班”,父亲并没有太兴奋的表情,只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随后,父亲递给李东风一个墨斗。“爷爷用它划线,爸爸也用,到了我手里,不能对不起这祖传的物件。”从那一刻起,16岁的李东风正式成为了父亲的徒弟,拿起了凿子和刨刀。

万丈高楼平地起。李东风的木工生涯也是从推刨、凿眼、开锯等基本功练起。沉默寡言的父亲只是在木板上划好墨线,便不再多言。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练功,出十根木料成了李东风的硬指标。只要他不主动问,父亲从不多说一字,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任务量大,岁数又小,李东风难免偷懒。一次推刨过程中,他不自觉地将腿靠在工作台上。哪料想不知从何处“飞”来一根木料,正打在李东风手上。惊魂甫定的他抬头一看,父亲正一脸铁青地盯着他。

“手艺手艺,都在手头儿,基本功不过硬无法成材。”李东风至今清晰地记得“飞来横木”打在手上的疼痛感。从那时开始,他就像上紧了“发条”,日日苦练基本功,终于在一年多以后脱颖而出,成了单位里的头牌木工。

“老李,东风不错,是这块料。”面对领导的夸赞,父亲“无动于衷”。但当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与李东风喝了一顿酒。

开门授徒

只要来了求教的年轻人都愿意教

父亲带李东风,惜字如金。李东风带徒弟,事必躬亲。

“想要推出直刨花,得记住要领,你瞧准了。”核桃巷7号院内,李东风双手合拢,扣住刨刀,略微一哈腰,将刨刀放在了木料上。一旁的徒弟邱征瞪大双眼,生怕错过了师父的动作。

“啪”,老李在弓箭步的前腿上拍了一下,“前腿弓!”声音洪亮。邱征下意识学着师父的样子,弓起前腿。

“后腿蹬,用腰的力量带着身子向前推。”一边说,李东风向前轻轻一推,木料上出现两道直槽,两片刨花随即飞出。并不多言,老李又推了几次。每次演示,他都会用手拍拍自己的双腿和腰部,示意徒弟仔细观察。不一会儿,一根见棱见角的木料便成了形。

“你试试。”李东风换上一根新木料,刨刀递给邱征。师父动作举重若轻,“90后”的徒弟有些笨拙。学着师父的样子拿好姿势,腰绷得笔直,弓箭步。可一推就露馅了,双腿扎得挺牢,腰力却没借上,只靠双臂向前,还没到头就歪了,刨刀也卡在了中间。

“动作好学,火候难拿,好好练吧!”看着徒弟涨红的脸,李东风说。一个推刨子的基本动作就有这么多门道,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木工,不容易。

不大的小院是西城德源集团老城风貌保护试点院,也是李东风带徒的传习所。小院从里到外随处可见老李的匠心和巧思,黑红净大门、可拆卸门槛……

李东风的传习所,开门授徒,只要来了求教的年轻人,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徒弟,他都愿意教。“年轻人来问木工知识,我会毫不保留地传授。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将传统老手艺发扬光大。”

坚守“规矩”

爽快答应出任文物修缮技能大赛顾问

在传习所一角的廊檐内侧,一根圆木顶住房梁,二者结合处横一立木。李东风说:“这叫打个蛤蟆,就像人骨折了打个夹板一样。”一根圆木固定住了腐朽的房梁,最小干预,保护住古建原貌。在房檐下转一圈,无论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蛤蟆”正打在圆木约三七分割处。李东风解释,这样的打法考虑了力臂和受力点等多重因素,是历代木工留下的宝贵经验。

打小在胡同里长大,工作了又干着和老城保护相关的活儿,40多年间,李东风把一身本事都用在建筑修复、外立面提升这些事上。就拿前不久亮相的鼓楼西大街来说,无论是小小的门簪,还是房檐斗拱,或者黑红净大门,都是李东风带队参与施工的。

老街要焕发新活力,老街坊们也盼着在创新的同时保留老味道。这不,在“一户一策”的方针指导下,李东风带着徒弟们挨家挨户踏勘、调查。“比如这廊檐的椽子,都是有规矩的,不能为了标新立异就夸张比例,要按照明清时期头压尾的制式来。”李东风说,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他和团队查阅的资料能装满一屋子;为提升外立面所画的图纸,更是有足足四五麻袋。

说起老城来,李东风反复说着“规矩”二字。他表示,文物修缮重点在于,将文物本体修缮至安全状态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有房屋构件。

前不久,西城区2021年文物修缮技能技艺比赛拉开帷幕。西城区总工会特邀李东风担任文物修缮技能大赛特别顾问,平时不爱抛头露面的他爽快地答应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学历,有思想,学习能力强,只是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点拨。”李东风说,老北京的平房搭建,无论是木作还是瓦作,处处体现了老一辈人的智慧和技艺,后期在使用中只需稍作修缮,便可使房屋建筑百年不倒。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老一辈人留下的技艺能够得到传承,这次文物修缮技能大赛是很好的尝试,我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人。”李东风说。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张骜 方非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