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重读《可爱的中国》(品味红色经典(16)

2021-05-07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方志敏烈士及其狱中手稿《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部分)。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制图:赵偲汝

在生命的最后7个月,方志敏写下饱蘸心血的10余万字作品

1935年1月,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方志敏带领战友在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中战斗数日,弹尽粮绝被俘,被关押在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对这位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反动派自然是竭力拉拢,不断派人劝降。但方志敏没有丝毫动摇,相反,他在狱中坚持斗争,利用敌人给他写悔过书的笔墨纸张,开始秘密写作,直到1935年8月6日就义。在生命的最后7个月,方志敏写下10余万字作品,其中就有名篇《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牺牲时年仅36岁,正值青春年华。看过他照片的人,相信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站姿挺拔,眼神沉静坚定地直视前方,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这是一个因为心怀信仰而无所畏惧的人,虽身险囹圄,依然器宇轩昂,继续为国家与人民的命运鼓与呼。他顽强不屈的意志与品格、他对伟大革命事业的忠贞与奉献,感化了身边的狱友、狱卒乃至前来劝降的人。

这中间就有原国民党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长胡逸民。经过接触,胡逸民认识到方志敏是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他从方志敏身上看到革命者的铮铮铁骨,看到中国的希望,便将自己的劝降任务坦率相告,与方志敏交上了朋友,并且为方志敏的狱中写作作掩护。方志敏就义前几天,胡逸民收下了方志敏当面托付的一摞文稿。他将文稿秘密藏在床板背面,后找到上海的全国救国联合会,又几经辗转,一直将文稿保存至上海解放。

除了胡逸民,被方志敏顽强斗志和坚定信仰感召的还有看守所的文书高家骏(又名高易鹏)。1935年7月,高家骏将方志敏部分文稿从狱中带出,交由他在杭州做小学教员的女友程全昭转送到上海。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手稿、传递消息,不仅仅因为个人交谊,更是出于对方志敏高尚气节和理想信念的敬重。几经周折,历经艰险,才有今天保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可爱的中国》等一批珍贵手稿,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看到先烈饱蘸心血的字字句句。

革命先烈的信念已经落地生长,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1935年5月2日,当方志敏提起笔来准备写《可爱的中国》时,他很清楚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现在我是一个待决之囚呀!我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我今日写这封信,是我为民族热情所感,用文字来作一次为垂危的中国的呼喊”。身处绝境之中,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个人遭遇,而是怎样为国家和民族尽最后一次力。这是超越了一己之私的革命者的宽阔胸襟和理想情怀,支撑他没有陷入绝望与哀怨中的,是他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以及中国命运的信心。

这篇名文的主题是“爱护中国,拯救中国”。为什么以“可爱的中国”为名呢?方志敏开宗明义地指出:“真正为工农阶级谋解放的人,才正是为民族谋解放的人。”如果要再造一个新的中华,一定是全社会的解放、平等,大家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奋斗。

文章以祥松(即方志敏的化名)写给朋友的信为主体,由个人经历谈起,回顾自身走上革命的心路历程,描摹帝国主义入侵的悲惨现实,论说爱国与革命之间的统一。他先是在乡村私塾中读书,不了解反抗压迫与殖民的道理;到高小读书时,受到师友及社会风潮的濡染,渐渐明白爱国的道理;后来辗转南昌、九江以及上海,亲眼看见同胞在帝国主义入侵之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种种惨痛遭遇。

进而笔法一转,方志敏以柔情的笔致细数中国的可爱之处:不热不冷,如同母亲的体温;地域辽阔,如同母亲的博大;山河万千,资源丰富,如同母亲无穷的乳汁与潜力;景色多样,文化多重,如同母亲的美丽大方。然而,这慈祥美丽的母亲遭受着屈辱和蹂躏,山河支离、民气涣散。这一切推动着他走上唤醒民众的道路,并坚定了“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朋友们,兄弟们,赶快起来,救救母亲呀!”他相信,虽然国弊民穷,但是中国人的民气与人心仍在,需要的是振作精神,勇于抗争,发挥创造力,改造旧中国。

在最富有华彩也最经常被引用的段落,方志敏展望了富强中国的壮丽愿景:“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是方志敏的预言,也是支撑革命先烈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信念和梦想。历经80多年勠力奋斗,今天,这信念已经落地生长,这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继承革命先烈遗志,让爱国与奋斗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最初读到《可爱的中国》时,被它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论说所吸引。作为一位革命家的散文,它如此恳切而真挚;后来再读,感动于文字内底流动着的情感,如同变奏曲一样,由温情而激烈、由愤怒而昂扬,激荡读者的心魂;今日重读,则体会到作者那光明俊伟、英风凛冽的人格,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

《可爱的中国》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也是对奋斗人生的热情宣言和殷切期待。通篇文字没有一丝孱弱之气与半点自伤之感,那是青春昂扬之人的语调,也是青春中国的语调,今日依然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可爱的中国》和它的作者方志敏让我们不断反观自身,让我们认识到人生贵在有超越性、理想性的一面,认识到精神与信念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认识到爱国与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去年冬天我来到方志敏的故乡弋阳,在方志敏干部学院参观了方志敏纪念馆。我读到叶剑英元帅在方志敏被捕的照片上题写的诗句:“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文山就是文天祥,文天祥是方志敏年少时的偶像。同为江西人,两人都是心怀信念、宁死不屈的志士,虽然理想不同,但他们耿如明月的心志古今同慨,显示了中华儿女虽遭磨难却顽强生息的精神。

《可爱的中国》中,祥松写完信,在信封上写道:“寄送不知其名的朋友们均启”。方志敏继而写道:“这封信,他知道是无法寄递的,他扯开书桌的抽屉,将信放在里面。然后拖起那双戴了铁镣的脚,钉铛钉铛走到他的铁床边就倒下去睡了。”

这封86年前的来信,在历史的时空熠熠生辉,并且被郑重地递交到当代青年的手上。革命先烈让中国从孱弱到自立,从凋敝到振兴。如今江山如画,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我们已经不必经受前辈所经历的忧患与苦难,但是爱国与奋斗的青春主题不变!

青春的意气风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指向勇气、上进与热情,高扬着坚韧、果敢与决断。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与失败的时候,当我们心生畏难与散漫情绪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封来自86年前的珍贵信件,读一读这篇可爱中国的宣言: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07日 第20 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