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大家|107岁马识途:就算依靠放大镜,也要每天坚持创作三小时
进入5月后,天气渐热,107岁的马识途每日蜗居在书房,伏案写作,长篇小说《最有办法的人》的创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今年就要出版,这是他的一大心愿。
当马识途将这个好消息激动地与我们分享的时候,笑容在脸上洋溢着,连每一道皱纹都闪着光芒,身后的窗前红梅绽放,窗户上一幅亲自挥毫的福字,喜气洋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振奋人心的呢。年轻人,当面对年逾百岁的老人,每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创作,你还有什么理由去虚度光阴,放弃努力?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107岁作家、书法家马识途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专访,并给青年送来八个字:“学习、探索、进步、创造。”
“如果有机会回到过去,您希望回到哪一年?”马识途毫不犹豫并郑重其事地回答:“我这一生认为自己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西南联大,入学的那一天,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青年时结缘西南联大,参演的纪录片《九零后》本月上映
1919年5月4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展开。此时的马识途只有4岁,在私塾读古书,习语文,深受传统文化浸染。
1931年,16岁的马识途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到北平上学读书,那一年,“九一八”的炮声击碎了他的“强国梦”,从此他加入了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
1941年,26岁的马识途以“马千禾”之名考入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后转入中国文学系,得到闻一多、朱自清、陈梦家、唐兰等名家的教诲,受到文学创作、文字训诂的科班训练。
5月29日,一部纪录片《九零后》即将上映,在主演表中,出现了马识途的名字,和他同时出现的还有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他们要联袂“出演”,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对这些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在西南联大,马识途一面学习,一面参与地下党工作,担任了联大党支部书记,在纪录片中,马识途还回顾了“做炸弹抗日”的故事。
追忆求学时光,首部甲骨文研究著作计划今年出版
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四年时光,深深影响了马识途。对恩师最好的怀念,莫过于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智慧传承下去。
马识途回忆,自己在全国著名大家学者的门下勤学苦读,曾选修了文字学大家唐兰教授所开的说文解字及甲骨文研究两门课程和陈梦家教授所开的金文(铜器铭文)课程,颇有心得。
离休之后,在文学创作的闲暇,回忆当年所及,开始撰写“甲骨文拾忆”,尤其是2017年,马识途的封笔之作《夜谈续记》完稿后,更是投入到了甲骨文、金文在内的古文字研究中,新书名为《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目前正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紧张编辑制作中。
马老给社长黄立新交代书稿出版事宜手迹(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该书是马老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研究的著作,有望年内面世。全书包含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马识途西南联大课堂拾忆”,下卷为“马氏古字拾忆”,附录“马识途甲骨文形训浅见”。该书回忆了他当年在西南联大古文字学专业求学时,罗常培、唐兰、陈梦家、王力、朱德熙等先生讲授的语言文字学,尤其回忆了唐兰先生的甲骨文研究精髓,同时记录了他当年对部分甲骨文研究以及他现在还对甲骨文做的形训注解。
想穿越回学生时光,入学那天是最高兴的一天
接受采访的时候,红星新闻记者问马老:“如果有一个机会穿越回到过去,您希望回到哪一年?”马老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这一生认为自己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西南联大,入学的那一天,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采访的时候,恰逢北大校友来拜访马识途。今年是北大123岁生日,马识途回顾了自己的学生生涯。他说他这一生,非常幸福的就是能够有机会在西南联大学习,在西南联大,接触的北大教授最多,得到了这些教授们很好的教诲,不光是在学识方面,更在精神方面。
““我今年进入107岁了。在西南联大的整个四年里,我学的中文系,专业是语言文字专业,在那里,我养成了一种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习惯。”马识途说,那个时候,虽然条件很差,但教授们很好,老师学生们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当时学成的佼佼者,后来也逐步成为中国建设队伍中的一些重要人物。
西南联大让他养成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习惯
“我虽然岁数很大,身体不好,眼睛近瞎,但是我仍然坚持在北大养成的习惯,学习,学习再学习,眼睛看不清楚,我用放大镜也要读书。”说着,马识途拿起了身边的放大镜示意。
马识途用放大镜审核书稿(照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
“所以,我是天天都要读书看报的,保持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亲密接触。青年学子们,我想告诉你们,北大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地方,那里有大量的老师,也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北大的青年也要继承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认真读书,认真领会北大传承给我们的哲学精神,创造新的东西来报效我们的国家。”
马识途聊了半个小时,思维清晰,他还希望青年学子要养成一生创新、学习的习惯,学习再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保持这个精神,好好学习,那么,将来一定能对我们的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所以,我虽然年老,但是,我对青年学子们寄予厚望。”
107岁了,还有哪些愿望?
愿望一:今年《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顺利出版
人生进入107岁,马老活得充实而努力,不负光阴。
当红星新闻记者问他,107岁了还有哪些人生愿望时,他认真思索了片刻后,回答:“我现在仍然在努力读书,努力创作,所以,我这两年进行了很多文学创作,也连续出了好几本书,推出的《夜谭续记》听说还入选中国好书。”
马识途一心扑在创作上,他自己的第一大心愿就是把今年已经完成的关于甲骨文研究的著作推出,“我曾经读过语言文字专业,之前在新闻上看到甲骨文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开会,就非常兴奋,就把过去在西南联大读甲骨文、说文解字、金文这些内容研究重新加以恢复。因此,今年完成了两本甲骨文的笔记,一本叫做《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另外一本是我对甲骨文重新阅读写的笔记。我出了长篇小说,和两本甲骨文笔记。他们都说,107岁的人,竟然一年之内还出了三本书,这怎么来的?这就是我在西南联大养成的学习探索创造精神。”
马识途在这部书的序言中写道:“凡是认识马识途我这个人的朋友,都说我是老革命家、老作家和书法家。革命家我认可,我到底为革命出生入死贡献过一点力量;说我是老作家,只承认一半,我只是为革命呐喊写过几本书,只能说是一个业余作家;至于书法家,大概只是因为中国作协和四川作协等单位曾分别在北京和成都为我办过几次书法展,且我将其中三次义展所得全数捐出资助了寒门学子的原因吧。”
马识途手笔(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愿望二:写完并出版最新长篇小说《没有办法的人》
聊到今年想要完成的心愿,马识途激动地分享了这个好消息。现在,他正在进行的就是另外一本小说,这本小说是在过去短篇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创作。40多年前,马识途就计划要创作一部小说,后来因为工作忙,就没有继续写。最近,过去的老朋友,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作家,来看望他的时候,表示希望他把这本没有完成的书继续完成,所以,他现在每天除了读书之外,就在继续完成自己的新的长篇小说,名字是《最有办法的人》。
马识途说,这部小说是很早之前,中国的老作家、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陈白尘,看到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一篇《最有办法的人》,那是一篇幽默讽刺的小说,陈白尘看到后,希望马识途把《最有办法的人》扩写成长篇小说,还给他做了个计划,连写五章:最有办法的人,没有办法的人,少有办法的人,真有办法的人,最没有办法的人,写成‘有办法’世家。但马识途太忙了,他只发表了一篇《最有办法的人》就没有后文了。
后来,改革开放后,马识途再次遇到陈白尘。“陈白尘问我,《有办法的人》写得怎么样了?我说当然更有办法了。他问我为什么不写出来给我们看一看呢?你应该把它写出来。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派来的人想看一看稿件,可我仅有残稿,他们说想看这个残稿,我说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后来的某一天,马识途突然找到了手稿,原稿有七八万字,“各方面的条件逼着我应该把这本书在我走之前把它完成”。
马识途手稿《最有办法的人》
马识途谈到自己的状态:“现在,我一方面很勤奋,一方面很紧张,害怕我还没有把这篇长篇小说完成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所以我一直到现在,都要每天花三个小时从事专门的创作。”
马识途转过身,在一旁的书桌上拿出一本红色封皮的笔记本给我们展示:“这个东西,我不仅已经完成对过去七八万字的修改,还新增加了大概十万字。”现在写作已进入尾声,马识途希望今年能够拿出这本创作,今年就能得到出版。“我在走之前能够看到这本书出版,我是非常高兴的。我作为好消息告诉你们。”
愿望三:去北京参加作代会,去重庆参加书法展
马识途对未来还有很多期待,“今年,假如可能,我身体还可以,我还想参加在北京开的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了北京,我一定要去北大,我和北京大学的情结是永远也解不开的。假如我今年能去北京,我一定会重新回到北京大学看一看,我也就不枉此生了。“
2021年6月,马老还将在重庆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个人书法展。马老说,“如果身体允许,我也想去现场。”
马识途的女儿说,马老眼睛不行了,人的面孔看不清,耳朵也听不清楚,需要我们提高音量用大嗓门喊话,但是,采访过程中,马老全程谈了近半个小时,认真倾听,耐心作答,提出问题,思维清晰。
马识途照片(照片由马老女儿马万梅提供)
马老听工作人员讲科技产品(马老女儿马万梅供图)
恰逢“五四”青年节来临,马识途通过红星新闻寄语青年们:“学习、探索、进步、创造,这是我对我们青年的一点期望。”
他告诉青年们,人要真正的读书,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思考,真正的创造,创造是非常要紧的。“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看到青年们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送走我们一行人,他又回归书桌前,拿起放大镜,开始了阅读和创作。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摄影记者| 段雪莹
编辑| 李学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