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本书引发的“蝴蝶效应”,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2021-05-03

前两天豆友@glow的一句话,深深击中了我:

“原来全世界的书籍,都可以融合到一处。”

她的灵感,来源于一部名叫《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的电影。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女主角在一个古董书市上,遇到了旧书市之神。而接下来他们的这段对话,成为了无数读书人心中的经典:

“所有的书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她拿着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全集》,作者是柯南·道尔,他受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影响,创作了《失落的世界》这本科幻小说,你看,就摆在那里。而儒勒·凡尔纳又出于对大仲马的崇敬,创作了《桑道夫伯爵》······

所有的书都连在一起。这片旧书的海洋,亦是一本巨大的书。”

很多作家在走上写作之路时,都有自己的“偶像”:

写《活着》的余华,20岁时就被《霍乱时期的爱情》所打动;

莫言自己都说,《红高粱》的开篇第一句话,怎么看都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

2018年金庸去世时,有网友假想,老爷子在天上第一个想去拜访的人,就是他的偶像大仲马。

也许,人类的文明,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攀登

这些文字带来的感动,不仅会影响读者本人,甚至还可能通过某个读者,传递给更多人。

《查令十四街84号》这本书,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是一个虽相隔万里,却感人至深的故事。

穷作家海莲,因为在纽约无法买到自己想看的书,所以给远在伦敦的旧书店老板弗兰克寄了一封信。而这一写,就是20年。

他们因书结缘,但直到弗拉克因病去世,都从未谋面。

两人对于书籍的热爱与探讨,感染了很多爱书之人。

后来,海莲将这些书信整理起来,才有了这本《查令十四街84号》的问世。

但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

1987年,这本书被拍成了电影,电影名译为《迷阵血影》。

看到这个“惊世骇俗”的名字之后,一个叫陈建铭的书店店员坐立难安。

在没有获得版权之前,他单凭自己对这本书的热爱,就着手翻译了其中的章节,用他的话说:

“我翻译这本书,多少也想为它(影片名)赎点儿罪罢。”

正是陈建铭这种不计报酬的冲动,才让无数的中国人,看到这个温暖的故事。

这本书引发的“蝴蝶效应”,比电影还要精彩。

如今,这本书早已成为很多爱书之人的“圣经”。而位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也成了让全世界爱书人瞻仰的圣地。

豆瓣上有个话题,叫“读书给你带来过怎样的蝴蝶效应?”

有人说,自己在飞机上看稻盛和夫的《心》时,碰巧对面一位大叔在看稻盛和夫的《干法》。于是因为稻盛和夫,两人成为了朋友。

有人说,因为在一家书店看东野圭吾的书,所以顺便参加了书店的一次活动。后来被拉进了一个美学主题群,认识了群主······多年后,群主成了自己的女朋友。

最吸引书单君的,是下面这条留言:

“一直坚持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我,在这个春天,也开始动摇了。”

我们读书时,经常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之前就被其他人写过了,甚至,他们想的更为透彻。

这不仅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一见如故”,还是一场关于思想的启发。

虽然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已经离开,但是那些经典的书籍,还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

《百年孤独》依然是难以逾越的巅峰巨著;《红楼梦》发展出了“红学”,吸引了大批研究者;金庸的小说,依旧是许多少年的武侠梦。

梁宁曾经问过罗振宇一个问题:

“推动人类文明的总是技术,可为什么留下来的总是艺术?”

罗振宇想了很久,结果发现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艺术稍稍寄托了一点,人这个物种,关于永恒的期待。”

我们经常听到类似以下这样的假设,比如:如果人类灭亡了,你只能留下一样东西,好让新的文明了解我们,你会留下什么?

“一本书”,往往都是得票数最高的答案。

这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叫得上号的灾难大片里,总是少不了书的影子。甚至,创作者总是让书籍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在《2012》里,两位男主角正是因为一本书的对话,最终说服了各国元首,打开了诺亚方舟的舱门,让更多的人得以拯救。

同样,另一部灾难电影《后天》里,逃难的学生们在图书馆的极寒环境中,准备烧书来取暖,却遭到了管理员的制止。

而最终,当其中的一个学生得了坏血症时,正是管理员在保留下来的书中,找到了治疗方法,从而拯救了她的生命。

一直以来,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总是在说“读书能给我带来什么”。

但是否有人想过,“我们能为书,做点什么?”

九年前,一个发生在非洲的故事,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2年,恐怖组织即将攻入非洲马里的历史名城——廷巴克图。

人群惶恐地涌出城外,但一个叫海达拉的人却逆流而行。

让他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返回城内的,是37万多册古手稿。

因为,廷巴克图不仅是重要的商业中心,还是文明中心。

这些凝聚了廷巴克图千年兴衰史的手稿,内容涵盖经书法典、天文地理、爱情故事、诗歌……

苏丹谚语说: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白银源自白人的国度,但神的教诲和智慧的珍宝,只能在廷巴克图找到。

出身于藏书世家的海达拉清楚,这些手稿一旦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几个世纪的文明对话将戛然而止,化为灰烬。

为了文明的薪火相传,他召集城内所有的图书馆员,这些图书馆员又拉上家里值得信赖的亲人,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手稿保卫战”

最终,他们将城内45家图书馆里的377000册古手稿,偷运出城,转移到了近1000公里外的安全地带。

这个故事中,最让书单君感动的,除了海达拉的信念之外,就是“薪火相传”四个字。

因为,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对“书”怀揣着信念的普通人。

湖南岳阳市梅仙镇中心小学的钟二喜,就是其中一个。

从2019年起,钟二喜就在梅仙镇中心小学教语文,她喜欢阅读,每逢休息日,她就骑着自行车带着书到乡间转悠,给遇到的孩子讲故事。

她生活简朴,住着学校的老师宿舍,却自费数万元,买了近2000本课外读物。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她在自己娘家整理出一间屋子,做成了图书馆,这成了班上40多个孩子的“宝库”。

很多家长口中成绩差、很调皮的孩子,只要来到图书馆拿起书,就会安安静静地坐上半天。

她的班上,有一个叫小菲的学生,以前不爱读书,也不爱跟人说话,却爱上了这个图书馆。

今年三八妇女节,她给妈妈写了一首诗,叫《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妈妈》

“妈妈,我知道你心中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您说她聪明、可爱、活泼、爱劳动;

妈妈,其实在我的心中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妈妈;

她不打我也不骂我,还天天带我出去玩;

妈妈,我相信你很快就会忘掉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我会好好学习,变成你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你也应相信我很快就会忘掉别人家的妈妈;

因为你会好好上班,挣好多钱和我们一起出去玩。”

这首小诗是小菲阅读进步的成果,也是钟二喜最美好的收获。

钟二喜一直都相信,世界上没有不爱看书的孩子

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改变,但钟二喜从来没有怀疑过阅读的力量。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也提过:“人就像一朵花苞,读的书、做的事大都对你没有一点影响,可某些特定的东西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你会因为这些东西一瓣一瓣地绽放,直到完全盛开。”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阅读这件事,通过自己的力量, 尽可能地传递给更多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