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是否靠谱?在这位上海资深出版人眼中,最重要的是这个字
“文如其人”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在阅读作品之外了解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与日常生活,有着什么样的价值?上海出版人江曾培的散文集《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答案。
江曾培上世纪70年代进入出版社工作,在长达数十年的出版生涯中策划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图书,从“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小说界文库”“文艺探索书系”等大型丛书,到《重放的鲜花》《思辨随笔》《汽车城》等单行本图书,为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9年,江曾培入选“新中国六十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我长期做编辑工作,好处是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又结识了很多作家。在组稿编稿的过程中,我与他们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往,这就让我在读‘文’的过程中,也同时读了‘人’。”由上海市出版协会、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文品与人品》座谈会上,江曾培说,“文品和人品,可能是文化界的核心问题。如何让文品和人品统一起来,文化、文学的力量就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果。在与巴金等文学界前辈大家的交往中,我感悟到一个‘真’字,真实、真诚、认真是最重要的文品与人品。”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感慨,《文品与人品》读来生动感人,史料鲜明丰富,让人体会到有眼界、有担当的出版前辈所具备的文化品格。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表示,江曾培先做新闻,后做出版,如今年近九旬依然笔耕不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钦佩。
《文品与人品》收录了五十余篇怀人叙事的散文,既有对巴金、汪道涵、林放、柯灵、王元化、赵家璧、罗竹风、钱君匋、丁景唐等老一辈作家学者的诚恳追怀,也有对黎汝清、陆文夫、鲁彦周、李国文、史铁生、谢泉铭、邹嘉骊、郭志坤、郝铭鉴等友人与同事的深情记叙。这些文章凝聚了新时期文学史、文化史的点滴,勾勒出一家老牌文艺出版社的发展脉络,展现出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文品与人品》“部分地勾画了一个时期的文化群像”,更包含着“作者与编辑双桨协力互动的心得”,为新一代出版人奉献了诸多宝贵经验,有着鞭策与激励的意义。
“老江有过很多身份,年轻时当过记者,后来当编辑,成为大出版社的掌舵者。他也是学者、文艺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一直在观察社会,思索、写作、工作没停下来过。”作家赵丽宏说,“这本书是一个文人对自己熟悉、热爱的朋友们的描述,无论是写到像巴金这样的前辈、长辈,还是自己的平辈乃至后辈,都带有很深的感情。因此,每个人物都是如此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