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近400年文物,揭秘:巴国历史,学术之迷

2021-05-02

巴国,一个神秘的古国

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中

就有“西南有巴国”的记载

现代人们常说

“巴山蜀水”、“下里巴人”

都是对这个古老国族的

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巴国诞生在大河之滨,巴人活动在大山深处,纵然历经迁徙,山水环境都是它永恒不变的家园。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阙如,这个曾经在今川、渝、陕、鄂、湘、贵都留下足迹,并在江汉平原与秦、楚等强国争锋的古国,却犹如水中奔腾的浪花、山中弥漫的浓雾,既激发了人们无限的乡愁,又蒙上了厚重的面纱。

历经多年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笼罩在古老巴国头上的那团迷雾逐渐消散,历史的面纱被层层揭开。《神秘的巴国》展览努力尝试讲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巴国故事。毋庸讳言,关于巴国的历史和文化,目前在学术界仍有许多不解之谜,我们同样呈现给观众,并期待与您共同完成神奇的探秘之旅!

展览以巴文化区

商周至西汉时期青铜器为主

共展出文物378件/套

其中

珍贵文物96

一级文物44

二级文物15

三级文物37

未定级25

一般文物257

展览汇集了渝、川、鄂等

多家文博单位收藏的

巴文化文物精品

是川渝文博界共同打造“双城记”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全国首次全面、系统展示

巴国历史文化的大联展

展览遵从透物见人的策展理念

以大量图像重塑作为文物的辅助展品

践行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恢复与重塑

力图让展览见物、见人、见精神

展览介绍

第一单元

初君——廪君传奇

廪君是巴人尊奉的英雄式国君,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以带有浓郁神话色彩的笔墨记载了这位巴族先君的英雄事迹。

这是中国南方少有的为正史记载的关于一个古国族先君的故事,其叙事体系属于中国早期历史神话中典型的“英雄+先祖”类型。

廪君故事长久流传并在巴文化中留下了深深印记,根据史书记载,廪君身死后幻化成白虎,由此,白虎成为巴人的图腾。战、汉时期巴地流行的青铜虎钮錞于是巴人对先君记忆与崇拜的实物证据。

第二单元

王室——南土礼乐

根据史书记载,巴国曾参加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牧野之战,并在战后受到分封,与濮、楚、邓等国并为“周之南土”。

春秋时期,巴国在与楚国作战失败后,被迫远徙。大约在战国中晚期,“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华阳国志》记载巴国曾先后把今重庆主城、合川、涪陵、丰都、阆中作为自己的都城。

先秦时期的巴国虽然身被“南蛮”之名,但同样非常重视礼乐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的仪轨深深地影响着巴文化。

与此同时,巴人也因地制宜,结合本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对先进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改革,从“器以尊楚”到巴风浓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礼仪文化。

第三单元

将士——戈矛若林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参加牧野之战时,在战场上,“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自此以后,“天性劲勇”、“质直好义”成为巴民族的集体秉性。

春秋时期,巴、楚两国在江汉平原时战时和,互有胜负;战国时期,雄踞四川盆地东部的巴国,在秦、楚、蜀列强环伺下,奋勇抗争,顽强地生存着。在迄今已发掘的巴人墓葬中,男性死者普遍陪葬数量不等的青铜武器,巴蜀式青铜兵器也是巴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第四单元

平民——渔盐之利

西周至战国的800多年时光里,由于受到秦、楚、蜀等强国的逼迫,巴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多有变化,甚至连都城也多次迁徙。

但无论大巴山、大巫山还是武陵山,无论汉江、清江还是嘉陵江,巴民族从未离开大山大水的生存环境。正所谓“山川资俊杰”,巴人的生产、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他们也养成了适应自然、坚韧顽强的民族品性。

第五单元

国亡——秦并巴蜀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凭藉险山峻水偏安一隅的巴国亦未能幸免。先是楚国的节节西进,使得巴国都城五度迁移,继而,公元前316年,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率先灭掉巴蜀,巴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主城)。与蜀郡不同,秦王在巴渝大地实行了怀柔政策,保留“君长”制。至此,一个古老的方国被历史尘封,一个崭新的巴郡翻开了历史篇章。

第六单元

后裔——土家风情

秦灭巴国后,巴人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其后裔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土家族。今天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麓。土家族人继承了巴人能征善战、能歌善舞的基因。其民族手工艺“西兰卡普”精湛华美,享誉华夏。

重点展品

商代大型牛卜骨

出土地:香炉石遗址

尺寸:长42厘米

保存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卜骨系用牛的左肩胛骨制成,两面及边缘均经打磨修整,背面中脊基本削平,厚处钻孔大,薄处钻孔小,共计大小圆形钻孔100多个,呈横向与斜向排列,部分有灼痕,无卜辞。整器全长42厘米,是我国早商时期的最大卜骨之一。

商代猪形铜磬

出土地:长阳官家冲

尺寸:长46.4、高25.3厘米,重9.1公斤

保存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1992年出土于长阳官家冲,整体呈板状猪形,脊部饰凤鸟,器身有对称分布的十个乳丁和云雷纹雕饰。经测定,该磬的音阶至少有D(E)、F(G)两个,十个枚的音高各不相同。它的发现,改写了我国早期乐器只有石磬和玉磬的传统认识,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音乐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战国水陆攻战宴乐纹青铜盖豆

出土地: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M33

尺寸:口径17.4、腹径18、高20.4厘米

保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腹部线图

带盖,弧腹、矮柄、圈足。盖和豆身布满错铅纹饰。盖捉手上以一人为核心,左右两侧各四兽。盖面铸刻四组纹饰,主要是宴乐、武舞、弋射。腹部铸刻四组纹饰,主要是水陆攻战图和攻城图。圈足上图案分两组,一组为狩猎图,另一组为采桑图。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出土地:万州甘宁水库

尺寸:通高68、盘径36、底径28厘米,重30公斤

保存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錞于盘面雕铸五组纹饰:独髻人头、站立船头的羽人击鼓、鱼与卷云纹、夔龙与柿蒂纹、花蒂(手心纹),真实展现了2000年前古老巴人生业及信仰。核心图案是盘面上立虎与独髻人头组合,此应与巴人关于廪君“虎饮人血”的先祖记忆有关。

战国玉组佩

出土地点:涪陵小田溪M12

保存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这套组佩系四仰璜组佩,主要构件有玉璧、玉珩、玉环、玉璜、双龙形玉饰、玉鸟形牙饰、桃形玉饰、玉珠、玉管、蜻蜓眼、玛瑙等,缀连物无存。这是巴文化区首次发现的一套完整玉组佩,它彰显了墓主人地位的尊贵。

战国青铜“二十六年蜀守武造”戈

出土地:涪陵小田溪墓地

尺寸:长24.5、刃宽3.1厘米

保存单位:四川博物院

涪陵小田溪出土这件“二十六年蜀守武造”戈铭文刻在内上,极为纤细、短浅,一般人很难辨识。关于制造戈的年代,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秦昭王二十六年(前280年),一种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无论哪种说法为是,该器是秦国在前316年后在蜀郡生产流入巴地无疑,直接证明了秦灭巴蜀及秦器巴用的事实。

铜戈线图

释文:武 二十六年蜀守(月)武造

东工师宦丞业

工□

展览时间:2021年4月17日-8月15日

展出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临展厅D)

展览免费参观,请提前预约

主办单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四川博物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