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时无人对出,宋朝才有了下联
公元前814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为了鼓舞士气,有着诗鬼之称的李贺即兴赋诗作成了《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朝,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朝代。盛世年间,政治昌明,文化大繁荣,一时之间才人辈出。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潇洒一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圣”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后有“蜡炬成灰泪始干”和“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小李杜”。这中间还有一位李姓诗人有着“诗鬼”之称,也同样在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位诗鬼李贺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时无人对出,宋朝才有了下联。
李贺出生于唐朝唐德宗贞元六年的河南。其祖上是唐高祖的八叔李亮,算得上是皇室宗亲的后代。但到他这一代,早已是家道中落,甚至称得上贫困潦倒。人穷志不短的是,他们依旧在乎自己的“高贵”血统,李贺诗中就多次提及自己的身世。不过,李贺虽对自己有着皇室血统的身份颇为在意,却没有在官场仕途上多下功夫,而是选择了游历人间用诗句书写人生。
李贺在年幼时期就已经靠着绝世文采名满京城。早就对此有所耳闻的韩愈和皇甫湜在其7岁之时登门造访,一心见识一下神童的风采。韩愈给李贺出题,让他就眼前之景即兴作诗一首。没想到,李贺不仅即刻成诗一首,洋洋洒洒写下九十四字,而且文采斐然,直惊得韩愈和皇甫湜感叹果然是神童。年少成名的李贺,面对日渐衰落的唐朝,无心在官场上与人同流合污。
他常带着自己的书童,骑着一匹瘦马,游历全国。随心随性作诗一首,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的性子与风格与前人李白很是相似,没有束缚地去游历去感悟,作下的诗也是更多飘渺的事物,想象力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不过不同的是,正处盛世的李白,诗中更多的亮色,美如仙境,而李贺大概是因身处中唐到晚唐的转变时期,战乱渐起,诗中更多是浓重的颜色,“如鬼如魔。”
那句“黑云压城城欲摧”,就像是仙侠剧中魔军来袭的场景,画面感十足,让人如临其境,感觉空气稀薄难以喘息。这也难怪人们把他们尊称为“诗仙”、“诗鬼”,从他们的诗中就可见一斑。能在唐朝的诗人中脱颖而出,还拿得“诗鬼”名号的人,定是名诗佳作无数。单是那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把人间真情用天作比,有了真情的天也会老去,感叹人间真情之伟大苍天亦不可比。
不仅用法绝妙,更是朗朗上口,引得后世文人频频引用吟诗作对,至今还一直会出现在各文艺作品中。唐朝的诗文发展也随着唐朝盛世的不再而停滞不前,战乱频起,百姓流离失所,人们温饱尚难解决,何谈吟诗作对。所以这一名句,直至唐朝灭亡,也无人对出。直至宋朝建立,百姓安定下来,再次文化昌盛。
词作成为宋朝的一大文化特色。很多文人对前朝诗作感兴趣。常引用一句名诗在自己词中,并对出下一句。甚至会多人引用同一句,彼此之间暗中较量。“天若有情天亦老”在宋代被很多人作词作对。其中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首《减字木兰花》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把这胜了苍天的感情写作了离愁,细书了离别的伤感,愁思百绕,离恨千转。
词句优美,却没有对仗。之后,诗人石延年在作对相赠友人之时,终于把这千古绝句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天”对“月”,“有情”对“无恨”,不仅是在文辞上对仗工整,更是在情感上完美对应,有了人意的月亮如果无恨也能一直圆满。不过,人们耳熟能详的完整一句还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真情不再拘泥于是否易老,而是既知前路沧桑,也要大步往前的一身正气。气势宏大,胸纳百川。不足三十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波澜壮阔意义非凡。李贺五岁作诗,七岁成名,为后世留下佳作无数。那充满画面感、富有想象力的诗作,是他特有的风格,让人读来一眼便看出是“诗鬼”所作。
参考资料:
《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