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的今天,读书还能不能改变命运?
立达国学院|出品
南山阳|撰文
赵蕊|编辑
这两天
一位叫黄国平的中科院博士
突然火了!
只因他说:“走过很远的路,吃过很多的苦,
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
这个黄国平,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黑黝黝的山岰。12岁时母亲出走,17岁时父亲和奶奶去世,家里只剩下一只叫小花的老狗,陪着他一起守坟,一起读书。高中时,他遇到了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让人难过的是,还没看到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他照顾有加的邱老师两口子也相继过世。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宿命论者一定会想,这是上天故意要一个个支开对他好的人,然后让他屈服于命运,自暴自弃自生自灭。
总是抱怨鞋子不好看的我们,假如也这样被生活按在地下“疯狂摩擦”,该如何面对?这个“连脚都没有”的人不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奇迹。
他每次都能从主席台上拿到奖状,领到全额奖学金。凭着一份执著,这个孤儿从四川省南充市炬光乡到大寅镇,从仪陇县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到中科院的自动化所,越走越远,越飞越高,年薪百万以上,成为令人羡慕的年轻“中产”。曾经的贫苦少年,终于穿过黑暗,一身光芒地站在了祖辈从未到达过的高度。
黄国平“火”了之后,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2006级钢铁冶金博士刘牡丹十年前一份堪称“血泪千行”的文言文版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也被网友翻了出来。
刘牡丹的童年时期经历了父亲患病,母亲离家的连续变故,七旬祖母与切掉了半个肺的父亲含辛茹苦养育了她:“谁料年不满五,父染肺疾。多方求医,苦无良策。”随后,母亲抛下一家人,远走他乡重新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自此,刘牡丹跟着病重的父亲与年逾七旬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甚至经常出去捡废品补贴家用。
打破所有幻想,才是希望的开始。
从高中到博士,因为足够努力,刘牡丹一直能拿到奖学金。进入大学后,她开始勤工俭学,最多的时候一天除了上课还要打三份工,“我一直有个信念,必须要奋发,才能走出困境。”
博士毕业之前夕,刘牡丹的父亲病逝。她一直认为自己足够幸运,“每临深渊,必得良师益友相助。幸与不幸,孰能言之?”
其实,她最应该感谢自己。正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学习执念,才让自己不断穿透命运的天花板,活成了自己做梦都没想过的样子。如今的刘牡丹,已是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副所长。
事实上,无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有阶层,都有不少这样的故事,他们因为贫穷,因为一无所有,他们才更加珍惜自己手中唯一的筹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向命运发起挑战。
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出生了。
孔子出生时,父亲叔梁纥已经66岁。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原配妻子趁机将孔子的母亲、孔子、孔子的庶出兄弟孟皮一起赶出家门。
因为家境贫寒,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的时候干了不少粗活,吃了不少苦头。
15岁时,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也离开了人世,生活更加艰难。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邀请所有的“士”聚会。孔子特意穿戴整齐,准备赴会。到达季孙氏的门口时,却被看门的人拦住了,并被告知“根本不够资格”。
自此,孔子“穿过滚烫的嘲笑”,立志发愤学习。《论语·为政》中这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世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古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从这段描述中,琴师师襄子教孔子弹奏一首曲子。十天后,师襄子让孔子学习其他曲目,孔子却拒绝了,他说还没有学会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师襄子三番五次说可以练习其他曲目了,孔子却甘之如饴、一直不停地练习同一首曲子。最终,孔子从曲子中“看到”创作曲子的作者是一位黑皮肤、身材修长的王者。师襄子一听,立刻对孔子拜了又拜,并告知孔子: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
孔子将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声一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登门拜访。于是孔子决定开设学堂,并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指出: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正是因为孔子打破了早期社会的“阶层固化”,普通平民百姓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泱泱华夏自此受益数千年。
也正因为此,时代又发展到“阶层固化”的今天,王国平、刘牡丹、王心仪这样通过自身努力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才更显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