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汕尾有位玩泥巴的老人,专注玩泥五十年,如今全家都是非遗传承人

Image 2021-04-27

到一个地方旅行,除了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之外,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也是我们十分关注的方面,尤其是那些常常被人们称赞为“高手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这些非特遗产的传存人,更是我们特别想了解的。在汕尾旅游期间,捷胜镇的泥塑便是我们重点了解的非物遗产,而它的传存人周仲富老人也是我们重点采访的对象。

经过当地朋友介绍,我们有幸来到了周仲富老人的家里,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及它的泥塑作品,同时也对他进行了认真的采访,他告诉我们,泥塑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雕塑工艺。它是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虫鱼等泥坯,晾干后,再施彩绘,这就是泥塑。

在他的工作室边上,我们看到陈列着大量的陶土碎片,他说这就是古时候的捷胜泥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沙坑文化”遗址曾出土了泥塑物品及碎片,如:陶碗、陶罐、瓦片等。不仅展示了南中国的史前文明,还可以确认捷胜的泥塑的悠久历史,高超工艺和独特风格。

他说,捷胜泥塑历来是汕尾地区传统泥塑工艺的典型代表。古代中原大量居民的迁入,使海陆丰的远古文化和中原文化得以产生碰撞、磨合,逐渐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多元文化,也促成了捷胜泥塑艺术从款式到内容、风格、形制的逐步形成。

捷胜泥塑因位于捷胜镇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工艺精细,定料十分严格。在创作手法上则以简朴、夸张、传神为基本特征,常揉雕、塑、揑、贴、刻、印、彩等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制作出形象丰满、生动且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工艺品。

捷胜泥塑的工艺品现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各种人物造像(包括佛像、神像等);一类为花鸟虫鱼、人物景观(俗称“土公仔”)等,比如说当地常见的土叽咕(如上图)。

周师傅告诉我们,人物造像的形制较大,工艺要求也比较高,按传统造像要求制作成型,里面常常会用木材做模型架(现在多以钢丝做成框架),以五彩加金或纯贴金进行装饰,具有色彩鲜艳明快,“神态逼真、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这类泥塑多见于道观、庵寺、庙堂中,是捷胜泥塑工艺的艺术集中体现。

小型泥塑的内容以戏剧人物、神话人物,戏剧脸谱,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吉祥品等为主。这类作品形体较小,品种多样,造型简练、夸张、明快、流畅。这类泥塑工艺品通常用模子印制或现场捏制,经自然风干后,进行渲染、配色。色彩以红、黄、绿、蓝等为主,互为映衬,成为百姓家中的陈列品和儿童喜欢的玩具。

周仲富老先生一边认真的制作泥塑作品,一边慢慢地给我们讲解捷胜泥塑的相关知识,他说早期的捷胜泥塑已难以考证,但清朝中期之后却很清晰,当时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捷胜乃至海陆地区普遍的偶像崇拜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习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和各种神、佛诞中举行的庙会。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量的民间艺术品大受欢迎,不少身怀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在社戏和庙会间,纷纷用灵巧的双手捏制泥塑作品出售,既可增加收入,又能展现其工艺绝活。小型泥塑品,可陈设观赏,又可供儿童玩耍,颇受百姓欢迎。在快乐的节日里,不少人家每年都要为家中小孩买些象征吉祥、喜庆的泥塑工艺品。以图个开心、吉利,同时还能让孩子了解泥塑艺术及其中所体现的人物故事和历史知识,可谓皆大欢喜。

后来到了鸦片战争之后,社会动荡,民生困苦,尤其沿海地区,更是民不聊生。捷胜泥塑因此曾一度衰落,但仍有何十、周扬、何涛等技艺高超的艺人据此惨淡经营而享誉远近。后来上个世界六七十年代,因为社会特殊政策破四旧,寺院、神像等被摧残殆尽,从事泥塑制作的艺人也不得不转行从事其它行业。这促使捷胜泥塑艺术陷入低谷,大有消亡之势。

所幸的是,这样的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改善。民间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当时粤东地区各寺庙、道观均得到修复,泥塑造像也随之兴起,于是,捷胜泥塑艺术得以复兴。

有需求,自然有发展,艺人们纷纷各显神通,各尽其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各种神佛造像比原来更富有艺术内涵,更加典雅古朴、惟妙惟肖。捷胜泥塑艺术再次闻名遐迩,逐渐成为粤东地区泥塑制作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如今,在以周仲富老先生为代表的捷胜泥塑人的努力下,捷胜泥塑也已为汕尾的著名民间文化,还入选了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成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捷胜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也在国内、国际屡获大奖,不但带出了很多徒弟,而且他的两个儿子也在它的影响下走上了泥塑的道路,大儿子周贵舟、小儿子周贵彤均成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还相继将这种技艺带进校园、课堂,让当地的小朋友从小了解这项民间艺术,为能代代传承作出各种尝试与努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