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件孤品、精品亮相中国印文化大展,见证中国三千年印文化历史
篆刻印章、印泥制作、印谱装帧……4月24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内,陆续到来的市民观众在中国印文化大展上体验传统金石文化。
由知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策划,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和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在西泠印社、河南印社支持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协办的“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自开幕以来引起了海内外篆刻界专家学者的关注。4月24日,心心相印展主办方携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举办围绕印文化的“印苑雅集”大众体验活动,吸引众多学者与大众参与。
70%以上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西泠印社众多名品首次抵沪
本次展览以中国印章发展史为主线,汇集中国历代玺印与明清以来名家篆刻作品、古玺印谱和篆刻家印谱,以及以“四大国石”为主的名贵印材。展品总数560件,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品为基础,汇聚了西泠印社、河南印社、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与海内诸多鉴藏家的珍稀藏品。
清 邓石如 刻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
其中,“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慨然借展古印章、古印谱多达50件,这是西泠印社珍贵文物名品第一次大批量来到上海展出。其中70%以上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时间跨度近3000年,堪称一部中国印文化微缩史。
三国 曹魏 “关中侯印”金印
在古玺印与明清名家篆刻展品中,秦代蛇钮官印“江胡榦官”、韩天衡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三国曹魏时期的金质官印“关中侯印”等,都是中国玺印篆刻史上难得一见的珍品、孤品。明代篆刻家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吴熙载的自用四面方竹印,近代金石大师吴昌硕的九方田黄自用印等,均为典范之作。此外,“西泠八家”与晚清以来篆刻大家均有作品登台亮相,全景式、系统性地反映了我国从战国至当代的印章发展状况与整体的艺术面貌。
清 十钟山房印举
古印谱方面,明代的三部古玺印原钤印谱《顾氏集古印谱》、《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都堪称瑰宝。著名的“三堂印谱”——晚明张灏的《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的《赖古堂印谱》、乾隆间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让观众大饱眼福。另外,印谱史上的皇皇巨著《十钟山房印举》,此次不仅展出了陈介祺个人最终集藏七千多方玺印的《十钟山房印举》104册本,也有他最早编辑的28册版本。由西泠名家黄易之父黄树穀辑藏的神秘印谱海内孤本《孝慈堂印谱》,也在本次展览中初次亮相。
明 顾氏集古印谱
“中国印章出现于殷商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及至今日,印章在我国以及全世界仍有着广泛应用。除了实用功能,印章也被赋予了艺术属性,形成中国独有的印章(篆刻)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表示,“此次展览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而言,它仅是豹之一斑,但是它对于爱印人乃至广大观众而言,也许是有着一斑窥豹的效应。”
印苑雅集吸引大众参与 文化传承展现年轻力量
展览期间,在韩天衡美术馆开启了“中国印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邀约七位国内印坛名师登台讲座,不仅增进了广大观众对篆刻艺术的深入了解,也增强了印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难得露面的西泠印社理事、书法篆刻家余正的《谈篆刻》讲座,吸引了浙江、江苏、山东、山西、黑龙江等地的数百位听众专门赶到上海聆听。
讲座现场
为了使高雅的印文化进一步走向大众,主办方携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生动活跃的“印苑雅集”活动。特设的大众体验区,吸引了众多篆刻爱好者与观众。
在“铁笔春秋”篆刻观摩体验区,来自上海书协的三位篆刻家,现场展示从起稿、修改、上印、覆写、初钤、复改到完稿的印章篆刻过程,指导现场体验者感受篆刻印章的过程。
在“计白当黑”墨拓观摩体验区,由海上善拓者现场介绍、演示、指导捶拓的技法,协助在场观众完成自己的汉砖捶拓作品。
在“制册成函”印谱装帧体验区,古籍善本修复专家现场演示制作线装书的全过程,包括裁纸、压平、穿线等步骤。专家还指导体验者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带有自己印记的线装印谱。
“印苑雅集”体验活动
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韩回之介绍,韩天衡美术馆和上海工艺美院在传统文化普及和美学创新教育上,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美术馆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美学公共普及平台,院校集中了专业的师生和教育体系,尤其工艺美院是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基地,双方的合作能有很多跨界突破。”
“篆刻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工艺美术品之一,融合了金石技艺和文人精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涛表示,此次印文化大展的举办,上海工艺美院很多90后甚至00后师生参与进来,看到了中华传统印文化代际相传与发扬光大的希望。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唐廷强告诉记者,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以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为目的的高校,此次展览活动对学校未来的专业建设、科研建设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