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广西积极推动地方戏曲剧种保护

Image 2021-04-24

地方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大力度,保护丰富多样的地方戏曲。

彩调剧《刘三姐》剧照

完成广西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从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国家文化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部门牵头,由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开展了广西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对广西地方戏曲剧种生存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和梳理,形成《广西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报告》。调查出广西目前有21个戏曲剧种,分属于不同民族。其中,壮族剧种有2个,分别是壮剧、壮师剧;汉族剧种有16个,分别是桂剧、粤剧、彩调剧、邕剧、桂南采茶戏、丝弦戏(宾州戏)、文场戏、客家戏、牛娘戏、牛歌戏、鹿儿戏、鹩戏、唱灯戏、师公戏、啀戏、京剧等;其他民族剧种有3个,分别是侗戏、毛南戏、仫佬剧等。

壮剧《百色起义》剧照

加大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名录建设。2006年以来,广西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戏剧、曲艺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截至2021年,广西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有7项,分别是:粤剧、桂剧、桂南采茶戏、彩调、壮剧、侗戏、邕剧。曲艺类有广西文场、桂林渔鼓、末伦3项。同时推动各市挖掘整理本地优秀传统戏剧、曲艺类申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至2020年底,广西自治区级非遗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中,传统戏剧共有72个,曲艺有20个。

粤剧《风雨骑楼》剧照

开展传统戏剧、戏曲类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的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广泛传播,提高遗产的可见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精心组织,由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开展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形成一定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提交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已完成的记录对象包括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国家级传承人陈声强、邕剧国家级传承人洪琪。目前,正在开展的记录对象是李蔚琛(桂林渔鼓)和冯杏元(粤剧)。

桂剧《拾玉镯》剧照

建设传统戏剧、曲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非遗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有效方式。2015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设立“桂派戏曲曲艺艺术文化(桂林)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桂林桂派戏曲曲艺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 (2013-2028),对分布在桂林区域,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桂派戏曲曲艺艺术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采茶剧《绿珠女》剧照

推出新品新作适应时代发展。近年来,在“创造性转化、造新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广西戏曲院等部门创作推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壮剧《百色起义》《黄文秀》、歌剧音乐剧《血色湘江》、原创歌剧《瑶族大歌》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其中壮剧《黄文秀》片段参加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入选了2020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10台重点扶持剧目并在2021年春节晚会演出。广西戏曲、戏剧艺术创作呈现新局面,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颜。

责编:贾亭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