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百年的杭州名菜都有人的故事,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
老杨退休了。我曾笑问,搞了几十年杭帮菜餐饮管理,如果说对烹饪有些感悟,会是什么?
他顿了顿,缓缓地说,从事烹饪者,要知人、识人。菜中,有人的影子。
受过高等教育的老杨,如果说一通历史文化对烹饪的影响,我并不会意外。而他将“人”作为对烹饪者的“交代”,则令人琢磨。
想起多年前,他担任杭州某饭店总经理时的一段往事。一位外地女工,为了医治女儿的眼病辞职返乡。他得知后,给客房部经理写了一封信,从一个灾难中孕妇护胎的故事说起,要求把女工的孩子接到杭州治疗。他说,为母不易,外来女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亲人,我们对她们的关心要细而又细。随后,自己拿出一千元钱给孩子治病。这是一位懂“人”的经理。
人之饮食,需以烹饪为技。他则说,烹饪中不仅有技,也可见人。流传千百年的杭州名菜,都有人的故事,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是人的不同遭际衍生出的一款款名菜。这些菜的流传,实际上也是人的流传。
那年,老杨沿着新安江一路去安徽,山川大地、江河湖汊,植物丰饶,浙皖百姓往返频繁。回来后作文:杭帮菜的成因不仅有鲁、淮菜的渗透,也有徽菜的影响。研究西湖醋鱼、天香鳜鱼、蟹汁鳜鱼的制作,杭帮菜的今生前世,人的行迹令他着迷。
老杨说,没有人的活动,不会有“饮食文化”这个词的产生。可以说,这是人在社会生活、烹饪实践中留存印迹的代名词。
一段时间里,李渔、袁枚成为老杨研究的先师。根据李渔、袁枚诗文和生活创制的菜品,让食材在烹制中凸显诗情人意,成其乐事。《闲情偶寄》《随园食单》随时捧在手上,常读常新。李渔论蔬食之美,说笋可比肩肥羊嫩豕,为蔬食第一品,让嗜笋的老杨心有会意。笋乃有节之物,他便将笋喻为李渔的文人节操。于是李渔宴中“笋”一款,成为上桌的第一道菜。此菜以笋之品格为意,刀法、摆盘、色泽需以表达内涵为用。盘中三寸对劈的黄褐色外壳交叉摆放,壳内有酱色嫩笋闲憩,“绿草”缀于盘之一侧,清丽而雅致。老杨赋诗一首,其中两句:难堪折节未央乐,断臂宁为百姓餐。他愿意这样去理解李渔。
徜徉西湖、行走孤山,白居易、林逋、苏东坡、陆游、李清照、杨万里……向老杨走来,他们的诗词、典故,做成的菜点,山水入馔,清新典雅。此刻,老杨觉得与他们是如此之近。
老杨多次说,中国近代史那些大师级人物,令他仰望。对王国唯、梁启超、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大师们的思想贡献、生活情趣的追踪,花费了他很多时间。他千回百转地寻找林徽因、刘文典等人的女儿和儿子,写信、拜访。大师们的思想品行、生活习性,用菜点表达时,每一款便都有了真实故事。这是一个将虚演化为实,将历史人物以可观、可食、可思的烹饪艺术来展示的创作。
他给自己出了难题。
为了熟悉胡适先生,老杨书橱案头有了30多本有关胡适学问和生活的书。在杨先生看来,胡适不仅是一位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有着平民情怀的传统文人。去绩溪时,老杨找遍了各种食材,最后选了小吃“塌果”,这是街头巷尾百姓的美食。将“塌果”与小脚夫人天天给胡适做的豆浆、卤蛋、土豆,拼装成盘,浓浓的家乡味、夫妇情融于一体。家常的“适之徽点”,把胡适请回了餐桌。
老杨担任过杭州杭帮菜博物馆第一任总经理。这是一个他喜欢花费精力和时间的地方。从基建、装修、布展到器皿采购、经营风格确定,身疲心苦。多年来对杭帮菜的感悟,外化在了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上。菜单如一件艺术品,大师菜可以与民间菜同桌。上海某大学教授,品尝几款大师菜后,在雨巷厅不愿离步,她说,烟雨迷蒙的雨巷,你品着菜,却也看到雨巷诗人带了一拨他同时代的人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