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老舍之子舒乙逝世,生前称不介意总与父亲绑定被介绍

2021-04-22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姜妍

1

4月21日14时16分,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介绍说,舒乙六年前因突发脑溢血被送医,开颅手术后效果并不理想。术后进行一年康复,后来病情恶化,转至同仁医院后一直住在ICU,大部分时间是昏睡状态。一个星期前,舒乙的各个指标都出现不好的状况,还进行了专家会诊。4月20日,医院报病危,次日下午离世。今日上午,舒乙家人会去八宝山为其办理告别式事项,确定具体时间。

舒乙出生于1935年,是作家老舍的长子,19岁时赴前苏联留学,毕业回国后分配至林业科学院,后一直从事相关研究工作。1978年起,舒乙开始涉足文学界,发表了一些回忆老舍的文章,出版有散文集《老舍散记》《老舍最后的两天》《我的风筝》等,在此期间,他还出任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等职务。

计蕾特别强调了舒乙在筹建现代文学馆一事上的贡献,她说舒乙在文学馆成立前就来到馆内工作,除了文学馆日常业务,他也花心思在其他相关事宜上,比如文学馆新馆内的作家雕像,大厅里的壁画、门把手上巴金先生的手模等创意皆出自舒乙。一些展览的前言也是舒乙亲自手写。

“中国现代文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讣闻截图

“老舍的儿子”这个名号舒乙用了大半生,但也曾为此卷入过争议。当中最出名的,要属作家王朔2007年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对舒乙的“炮轰”。王朔称舒乙为“典型的空头文学家”,是一个“文学官僚的形象”,并指责他不配提“老舍先生”四个字,怀疑舒乙不称呼老舍为父亲是因为心中有愧。在同年年末,舒乙在采访中回应了王朔的言论,他说不称老舍为父亲,是自己身为“研究老舍的学者”要“尽量摆脱亲属关系”、“保持客观立场”的缘故,他出来做一些与老舍生平相关的研究,也是应很多人的要求,并非出于自愿。当媒体追问他是否介意每次被介绍时都加上“老舍的儿子”头衔时,他回答说,“我不是很介意。这说明一方面是我的成就还不显著,另一方面是他的成就太高了。我想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介意这样的头衔。”

舒乙引发的另一个争议则与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有关。世纪之交那段时间,舒乙曾多次对外宣称,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要授予老舍,只是瑞典方面后来得知老舍已经离世,才转授给了同是东亚人的川端康成。尽管部分人持怀疑态度,“老舍因投湖自尽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传闻还是流传了许多年,直至2019年,1968年的诺奖最终候选名单在50年后允许被公开,流言才被证伪。在这份名单中,当年进入最终候选的五位作家是英国诗人奥登、法国小说家安德烈·马尔罗、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以及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老舍的名字并不在其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