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篇刷屏的《致谢》,可别读成一碗心灵鸡汤

2021-04-21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中附录的《致谢》在社交网络里持续刷屏,感动了无数读者。在这段短短的文字里,他回顾了自己艰难的求学生涯。在母亲离家、父亲和婆婆相继亡故的情况下,黄国平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完成了学业。

黄国平的致谢像一面镜子,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他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故事,相似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求学生涯、生活经历,共同指向奋斗不息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力量。也有很多人生活经历跟黄国平迥然不同,但也同样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生活优渥、成长顺遂,甚至对黄国平式的人生经历闻所未闻。但从这面镜子里,他们也因此意识到自身拥有机会的宝贵,需要加倍珍惜。

黄国平的故事最打动人心之处,是他身处命运的逆境中奋斗不息,面临巨大的困难不言放弃。这种精神力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宝贵。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置身逆境,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都“士不可以不弘毅”。

对于这种奋斗精神的弘扬,并不是对于逆境和困难的赞美。黄国平这篇充满了精神力量的《致谢》,也绝对不是一碗廉价的心灵鸡汤。有些人对黄国平的故事延伸发挥,认为贫穷和逆境磨炼了他的意志,造成了他的人生,因此应该感谢贫穷,赞美逆境。这种理解可谓走偏了方向。事实上,黄国平最终能够完成学业,这并不是一种必然。在他的自述里,回顾22年的求学之路,那些贫穷造成的种种窘境,“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精神世界也并非一直那么强大。他承认贫穷可能让人失去希望,使人的尊严无比脆弱。在漫长的求学路上,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坚强和脆弱时时交织战斗。只不过幸运的是,每一次坚强都略胜一筹,战胜了脆弱,支撑着他走到了最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国平的人生非但不是一种必然,他还是一个特例。在更普遍的情况下,那些出身于穷困家庭的孩子,都没有这样的坚强意志、勤奋程度和智力条件。他们在小学、中学就早早辍学,根本无缘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由于学历、技能、见识和眼界的限制,很多人只能拥有一种灰暗的人生。前两年一度被舆论热议的“三和大神”,就展示了贫困青年的另一种人生可能性。在屡经挫折之后,这些青年人失去了未来的希望,也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黄国平应该是1995年前后上学,2017年博士毕业。他的自述提供了一个可供检视的窗口。在他成长的时期,在一些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要面临那么多困难。在论文走红网络之后,黄国平进行了回应,表示他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帮助,“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我才能走到今天”。但是,除了这些帮助之外,还应该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化建设,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大学阶段,都应该保障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如何让更多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免于承受黄国平那样的苦难经历,这应该是黄国平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另一层思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