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韩松:每一代孩童,都在畅想一个属于中国的轨道梦想

Image 2021-04-21

我第一次听到“中国轨道”,可能是二三十年之前了。吴岩说他构思了这样的一个小说,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就把一个航天员送上了天,但是由于技术问题,下不来,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他还在地球轨道上转圈。这无疑是一个悲壮的故事。而摆在眼前的这部《中国轨道号》跟上面说的那个有些不太一样,不过也是讲在那个逝去的岁月里(1972年),中国人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上天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发生在特殊时期的故事,奇妙的是,一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军队大院的孩子,他们和家长们一道见证了这个非凡的历程。

《中国轨道号》

吴岩/著

安徽少年文艺出版社

在这个小说中,我读到了一种强烈的真实,它把我带回那个熟悉的时代和环境。当时我也是跟书中主人公小岩差不多大的孩子,也看过《算得快》《动脑筋爷爷》等书。吴岩写到了很多当时的情况,比如多处引用了毛主席语录如强调“自力更生”和提倡“调查研究”等。书中的插画非常精致,有《二零零一:太空漫游》那样的宇宙飞行既视感,同样也描绘了房屋墙上写着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字样。那时的孩子们也会偷偷读一些“禁书”,比如凡尔纳和福尔摩斯,还有《雪虎》。是的,我当时也拥有《雪虎》!这些非常详细的叙述为小说注入了细节感和时代气息。

1982年版《雪虎》

吴岩写到军队大院的建筑和布置,包括工作区与家属区的分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大人的工作,都让人如临其境,我感觉到这其实是作者在写一个多年前的非虚构记录,并形成了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和巨大价值。现在,对那个远去时代的记忆已经非常稀缺了,因此我觉得,《中国轨道号》在当代中国科幻或者当代中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之前,关涉这一时期的描述多是暗色调,而吴岩笔下,既让人看到了灾难的阴影,也令人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绝境求生的勇气。

书中的“轨道”也让人想到周期率,在第一个百年来到之际,如何求解它和破解它,仍然一大命题。这部书是以“儿童科幻”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它似乎在究问:生活在二次元时代的新人类,是否就真的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了呢?互联网淡化了相关的记忆,然而历史仍作用于现实。记忆就是未来。对记忆的记忆以及重述,将决定我们今后的生存。这是多么科幻的一个话题!

作为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书中大量的科技叙事也让人非常兴奋。这同样使得那个久远的时代与现实发生了关系,也让人可以去前瞻未来。今天来看,当年我们下决心搞航天工程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有的领域比如半导体、芯片产业,也许并不比“两弹一星”简单。在这部书中,作者用科幻的手法回应了这些现实的问题。书中写到当时解放军的科研工作者已经研制出了一种非硅计算机,它是生物的或者光的机器,甚至是一种溶液计算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如果这样的工作真的能够开展并持续至今,或许那些“卡脖子”的东西就都烟消云散了。

《中国轨道号》其实讲的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故事。它提到的“中国轨道”,是说中国要走自己的道路,其中科技创新是这里面的一个核心命题。作者用详细的笔法幻想了那个时代不存在的技术,他的叙事方式是科言科语,不是简单用文艺的笔法或魔幻的笔法,这是科幻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学很重要的一点。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多年科幻创作历程的作家,吴岩在这方面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书中对火星地貌的描述,还有小孩用一块肉皮染色做地貌,以及选择青海作为模拟训练场地,都十分讲究细节。书中还写到了大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航天技术的融合,开发出一种脑声波皮层通话器,用来解决太空通信的问题。从中,我看到了科幻自身的美和魅力,以及这种文学类型对未来的启发和昭示,让人对未来充憧憬和猜想,乃至想要去从事书中人物从事的事业.主人公的一段话很能代表这种感受:“那些年,我们经常想关于二十一世纪的事情:脑声通信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步行机代替汽车在道路和小河上大踏步地奔跑;小型扑翼机扇动着翅膀飞过山峦;子弹头一样的高速列车从马里亚纳海沟穿过大洋且到达美洲;月球上建立起整排的原子能发电站;陆地面积在逐渐减少,未来的孩子也许会在巨大的玻璃穹顶下的海底学校上学……每当想到这些,就觉得我们这一生充满了希望。但是,两个超级大国还在全世界争霸,核战争随时会爆发,如果那样,我们将会如何生活?”

这部书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关于生命的故事,贯穿了对人物命运和情感的描写。如同作者的另一名篇《沧桑》,也写了人类的共情,写他们面对种种不可能时,所产生的对自己和对同类的爱和悲悯。这是一部血肉丰满生活气息浓郁的小说,栩栩如生地写了人在特殊时代和环境下的心理及行为——人是书中的主角。从书中,我读到了一个个活着的、立体的、具体的人,读到了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民族的苦难辉煌。书中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精神,既是沉重严肃而令人嗟叹的,又是积极向上而乐观热情的。这些满怀理想主义的人们用自己的毕生力量,创建着一个崭新的乌托邦,让民族和人类在危机重重的世界或宇宙中长久生存下去。这本书是关于梦想的,正如小岩在结尾时说:“那时候我就明白了,无论在什么年代,每一个人都必须执着地忠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生命才能有意义。”

《中国轨道号》是按照儿童文学的方式创作的,我很欣喜看到它进入了世界华人少儿科幻星云奖的评选名单。科幻与儿童文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科幻小说就是儿童文学,甚至《三体》也获得了全国儿童文学奖。吴岩曾经说,他创作的科幻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儿童科幻小说。吴岩曾把儿童科幻概括为四种特征:

一是“暖”,它的人文背景是温暖的,是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是呈现在纯洁童心中的世界;二是“灌”,即要保持住孩子的心流,跟着它走,用紧凑的故事抓住孩子的心,让他爱不释手;三是“透”,要把坚厚的科学建构削薄,让读者容易理解接受,“薄壳透光”才是好作品;四是“炫”,要让世界上神秘的东西闪射光亮,带给孩子最大的惊奇和乐趣。可以说《中国轨道号》忠实而完满地贯彻了这些原则,是儿童科幻的标杆。

部分吴岩作品

但是儿童科幻小说并不是幼稚的同义语。像吴岩的作品,探讨的问题一贯是很深邃的。如《冰山奇遇》写到了技术形态与意识形态,《引力的深渊》谈到了社会困境和科学道德问题,《飞向虚无》涉及自由与生命的目的,《八号无菌室》则是一个如何走出封闭的命题,《马思协探案》谈到零度世界中被忽视的秘密,《老子幽灵汽车》可以算作一个“道家朋克”,《心灵探险》和《生死第六天》表达了物理学是科幻的终极梦想,《沧桑》则描述了无以想象的火星之美以及宇宙背景下人的亲情爱情,《鼠标垫》和《打印一个新地球》都涉及人在荒诞中的选择……《中国轨道号》更是这样。因此它也是成人科幻,是成人文学,是当代中国文学难能可贵的一大收获。对它的解读和感悟可以有非常之多。这种多元复杂性正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的主要特征。

稿件编辑:张滢莹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出版书影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