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老子的智慧:靠天靠地,为什么不如靠自己?读完涨知识了

Image 2021-04-17

我个人读老子的《道德经》,经常会自己笑出来、

为什么?

因为老子所讲的一些事,确实很形象。

而这些形象,往往会让曾经有过经历或体验的人感到很真实,就好比那些曾体验过的东西重新在眼前呈现一样,于是读懂的人,大都会报以会心之一笑。

如老子在《道德经》讲,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先解释什么是“刍狗”?

所谓“刍狗”,指的是用草扎的狗,古人常用来祭祀,就好比现在祭祖时,烧的纸钱或者用纸糊做的衣服或汽车等一样,其目的就是为了求保佑。

进一步的说,这种“刍狗”对于我们人来说,并没有直接或者实际的意义,或者“刍狗”这一东西,唯有在祭祀的时候才有用,否则,它不过是一堆杂草,一文不值。

当然,尽管“刍狗”本身只有在祭祀才有用,但是在祭祀之前,你却不能掉以轻心,而是需要好好保存,轻拿轻放——但是一旦祭祀完了之后,人们就再也不会再去顾及它了——要么扔了要么烧了,根本不用像祭祀之前那样小心,也不像祭祀时那样对它“恭敬”。

这就是“刍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与地位——言外之意,“刍狗”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道具而已,有需要时,方可记得,用过之后,也就遗弃了。

但是,老子讲“刍狗”,其目的并不是讲“刍狗”本身,而是为了讲万物在“天地”的位置。

也就是说,若是“天地”也跟人一样有认知的话,那么,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好比“刍狗”在人们的眼中一样——有需要时,就会恭敬一番,当不需要时,也就弃之不顾了。

甚至可以说,天地本身并没有什么企图之心,更不像我们人类一样有分别心,因此,万物在“天地”的眼中并没有什么分别,就好比都是刍狗一样——它看似对刍狗行礼,但实际上是越过“刍狗”,朝“刍狗”后面行礼,或者说,“天地”看似对“刍狗”小心呵护,但实际上并不是怕“刍狗”会对它怎么样,而是担心它影响祭祀。

因此,人们往往会希望“天地”有眼,但这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期盼罢了,就好“刍狗”希望我们对它另眼相看,根本就不可能——老子正是看清了这一真相,所以他才比我们普通人更厉害。

换句话说,我们普通人总是希望老天对于自己多加眷顾,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言外之意,你所做的一切,在“天地”那里,就如同“刍狗”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人若是想过得好,唯有靠自己,而不是靠天,也不是地,因为靠也没有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理智与情感》《天道》《孙子兵法》《世说新语》《哲学史讲演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