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官场圣人范仲淹戍边,写下一首最苍凉的秋思,句句都是千古绝唱

Image 2021-04-15

最近《清平乐》热播,剧情中范仲淹越来越招人喜欢,不管他的刚直耿介还是以人为本,都值得称颂,甚至有人曾评价历史上的范仲淹是北宋朝的官场圣人,做官、戍边都非常出色,况且他那种文人的傲骨,从未向谁屈服,实在是令人佩服万分。在《清平乐》第24集中,同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和韩琦两人意见相左,韩琦执意出兵试探敌情,范仲淹则坚持依据堡垒守住边境,毕竟大军一动关系上万人的性命,两人争论不休没有达成一致,闹得不欢而散。范仲淹送韩琦离开后,独自坐在城外,一边用石头击打佩剑,一边吟唱着《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人多情,总是容易伤春悲秋,悲秋者多是面对秋日的萧瑟,不免心中涌起思念故乡、思念亲友,或是感伤自己的境遇,而范仲淹的这首秋思则显得与众不同,这不单单是一首悲秋之作,更是一首边塞词。小佛读过很多悲秋的诗词,而那些诗词都不如范仲淹这首苍凉,这首词句句都是千古绝唱。

有人曾经专门考证过范仲淹写这首词的背景,得出的结论是:范仲淹写于代张存知延州( 今陕西延安) 时,准确时间是1041年秋季。延州当时在西夏的进攻中已经丢失了部分土地,范仲淹抵达延州之后,整备军事,安定边民,注重农耕,范仲淹在此期间写下多首《渔家傲》,但是只有这一首《秋思》流传下来,王燕民说这首《渔家傲》是“唐宋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

范仲淹在边关近四年,有着边境的真实生活体验,更是长期与戍边军士、边境百姓接触,故而我们读这首词能够感受到范仲淹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全词沉郁雄浑,慷慨激昂,将自己戍边卫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以及他们思念亲人的情感。

上片写景,景中带情。边境秋来,这里的景色不同于中原或者是江南,头顶的大雁已经往南飞去,一点都不眷恋这北方的秋,丝毫不曾停留。四面八方传来的都是马嘶声、胡笳声与士兵们的厮杀声,伴随着军队的号角声,苍凉而又肃穆,战斗随时可能发生。范仲淹所在的延州城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之间,仿佛有了天然的屏障一般。傍晚时,山中云雾起,太阳西沉,余晖照耀在延州这座紧闭城门的孤城。悲凉与壮美的交织都在范仲淹的笔下,可想而知,范仲淹每日都会见到此番情景,心中的悲凉则是更甚。

下片写情,情中着景。范仲淹非常矛盾,他思念故乡,他借酒浇愁,但是一杯浑浊的酒怎么能够浇灭离乡万里不得归的那种愁闷?范仲淹奉宋仁宗的旨意治理边境,然而使命尚未完成,边境不宁,西夏侵扰,大功未立,有何面目回乡?在范仲淹心中,国家和百姓的地位远远高于自己。太阳落山,黑夜来临,在阵阵羌笛声中,实在是难以入睡,只能看着满地白霜。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边境的不安稳让范仲淹愁白了头,而将士们想必在夜深总会流下思乡泪。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悲凉、雄浑,历来评价极高,刘永济先生曾说:“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相传欧阳修见范此词,戏呼为‘穷塞主’。” 中国封建王朝是一个古代等级分明的社会,不少边塞诗人在写诗词的时候,着眼于边境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了将士与百姓,范仲淹则不同,他时时挂牵戍边将士与百姓,极其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全宋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