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变”之路

2021-04-15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脉络

陈香 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01

五四”开启儿童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

与西方儿童文学以幻想性为基本发展脉络不同的是,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个鲜明的总体特色贯穿始终,那就是儿童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儿童文学史就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中国儿童文学的开端,始于对“儿童”的发现。在此前,儿童并不被认为是儿童,而是“小大人”。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与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不是像大家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在知识和见识等方面存在量的区别。由此,到了20世纪初叶,中国的儿童文学才发展起来,在理论上有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在实践创作上有“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故事的写作趋势的提倡。

《周作人与儿童文学》

浙江少儿出版社

1

《儿童文学概论》

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2

魏寿镛、周侯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描述了这样一幅景象:“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讲演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这种蓬蓬勃勃、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可惊可喜。”

02

一条“现实主义”童话道路

从叶圣陶开始,在童话中渗透着“现实的悲哀”,开创了一种现实主义童话道路。

《神笔》1955木偶戏版

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叶圣陶开始,中国的儿童文学与现实主义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笔下,童话这种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儿童文学体裁也呈现出了“中国特色”,那就是在童话中渗透着“现实的悲哀”,开创了一种现实主义童话道路。

1949年之前

1949年之前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紧扣重大的历史事件。严峻黑暗的社会现实,两条道路之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内容都是作家关注的重心;

《小英雄雨来》

1

《鸡毛信》

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苦难儿童和小英雄的形象,其中的海娃、小英雄雨来等形象脍炙人口,为人们所熟悉。当然,这时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还并未深入到更深层次的人生和文化问题的反映,而是敏感的应对社会问题的文学样式。

1949年之后

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旋即进入建设新中国的集体行动中。当时的儿童文学主要反映现实的政治问题和社会期待,这与当时的时代对童年的认知有关。儿童被认为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而成人包括儿童文学作家有义务培养接班人。

所以,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呈现出了两种现实主义的倾向,一种是面向儿童的科学文艺和科学幻想作品,作为向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手段,比如我们熟知的《小燕子飞行记》《我们的土壤妈妈》《小蝌蚪找妈妈》等;

《小燕子万里飞行记》

1

《我们的土壤妈妈》

2

另一种则是以教育功能为目的的儿童文学,比如《神笔马良》《宝葫芦的秘密》《“下次开船”港》《罗文应的故事》等。

《神笔马良》动画片

1

《宝葫芦的秘密》

2

不能否认这些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但也不能否认其生动的文学性。教化心理是融合了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产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儿童文学的主流。

改革开放新时期

进入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潮涌现出了一种新气象,那就是与现实拉开了一定距离,关注的重心从社会生活的表层转向内在、深层、文化的层面上来,不止停留在生活真实上,而是一种艺术真实,“上升至十分本质的体验和意识中来”。

儿童文学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范畴中解放出来,不同价值观念和美学追求的作品纷纷出现,中国儿童文学复归于文学性的道路上,历史和现实更为广阔、多样的生活内容纳入到儿童文学的视野中。

比如《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吃拖拉机的故事》《失去旋律的琴声》《阿兔》《妹妹的生日》《烛泪》《彩霞》《一个颠倒过来的故事》等作品;他们不满足于用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目光来审视和描述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况,而开始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来展示当代少年儿童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复杂联系,从而大大拓展了儿童文学的现实表现空间,也从儿童文学艺术本体的角度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统叙事品质。

当然,这时候的中国儿童文学,其文学性与儿童性的调试,是否在最为合适的位置上,还是存疑的。

90年代、世纪之交

进入90年代和世纪之交,市场经济和商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儿童的主动接受和消费行为成为影响童书市场命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时代向儿童文学发起“儿童本位”的期盼和呼唤,儿童文学文坛强调“儿童性”的复归。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潮在此以小说的形式,对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和“趣味性”这一美学理念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引发和带动了一系列校园故事类型的儿童文学写作风潮。

孩子们喜欢故事情节快节奏推进的叙述方式,更因为贴近孩子的生活和情感,是部分作品取得畅销的重要原因。然而,故事快速推进、密集如语流倾泻的同时,却难免削弱了对主人公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驻足与探索,在营造一种热闹的文学氛围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消淡了文学性。

深度叙事模式的丧失,“十分本质的体验和意识”的缺乏,以致于社会和评论界并不将部分校园故事的书写作为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来看待,从而发出了“期待现实主义复归”的吁求。

新世纪

新世纪以来,当代儿童文学迎来了它迄今为止最为兴盛的写作和出版时期。第一个十年中,儿童文学勃兴的势头主要体现在创作、出版、接受、传播等各个环节,而并未是儿童文学本体的“黄金时代”;

就内在的艺术探求而言,儿童文学这一文类真正实现艺术手法、观念等重要拓展的“黄金期”,主要出现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因此,无论就外在的阅读接受,还是内在的艺术探求而言,可以说,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都处在一个空前利好的发展时期。

在此一时期,儿童文学文坛对儿童文学写作发出了经典写作面向的呼唤。一批富于理想和才华的儿童文学作家推出了他们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关注一度在儿童文学领域失语的弱势儿童群体,文学使命感成为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重要支撑点。

不能不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时代背景,多与当今的变革年代与火热生活相距甚远,无法完全反映当下少年儿童的发展现状和精神面貌,缺乏新时代儿童“典型”形象的塑造。

时代呼唤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走出书斋,深入到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当代的童年生命状态的理想主体形象进行绘声绘色的描摹。当然,要超越日常化的书写,需要作家的文学功底,给出带有儿童生命本质性的表达与经验。

03

百年回望

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丛书

这些年来,我们对中短篇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整理、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不可否认,长篇作品以其对于社会生活的相对强大的概括力和表现力,以其对于艺术自身可能的相对广泛而深入的发掘,在文学的各种形式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中短篇作品真正体现了文学的脉动与潮流风向,是时代的风向标,更是重要文学思考和主张的承载田;其相对短小的篇幅也适宜于少年儿童阅读。

百年百篇-小说卷

1

百年百篇-童话卷

2

对百年来中短篇儿童文学经典的首次整理出版,既弥补了少儿出版、儿童文学出版的空白点,更精准的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留史。同时,也向“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系列编委会的巨量工作表达敬意,光是版权的授权工作,就是一个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工作量;而遴选新文学运动开启之年(1917年)至今百年期间的短篇佳作,对儿童文学百年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评估,更是板凳一坐十年冷的付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