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浑身溃烂无力回天,留下八字撒手人寰
在大明嘉靖七年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黄昏的时候,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已经卧病在床的王阳明慢慢地睁开了眼睛,这时候他的肺病已经严重到不能自由地呼吸了,浑身也是中了热毒而溃烂,跟随他的医生早就跑了,只有他的弟子们跪在床边,默默哭泣。
王阳明说我要离开了。圣人常说,生死有命,逝者如斯夫,我所学到的知识,还没来得及跟你们分享,真的是意难平啊,学生们都问他,还有什么需要交代的,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说完就逝世,一代宗师就这样离开了。
(王阳明骑马)
天神赐子
在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中午,在秋天寒意潇潇,王阳明出生了。他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14个月。在他出生的前夕,他奶奶看见一群金甲神人站在那云端,怀里抱着婴儿。他的爷爷说,这个孩子是天神赐的,那就叫王云。
(王阳明思考)
王云在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一家人都为了他到处求医问药,但是都没有用,准备要放弃的时候,来了一个算卦的,跟他的爷爷说,你们这样是泄露天机了。神赐子,这种事情不能到处说的,爷爷这才醒悟了,后来给他改名为守仁。在改名的第二天,王云就开口叫爹了。
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王守仁写了一首诗,震惊了很多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从小立志为圣贤
后来他问私塾先生,您觉得哪些是人生的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老师说到,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出将入相了。王阳明说,你就这点出息。做人当然要学圣贤,立万世功名,也就考个状元,有什么好的。老师气坏了,我混得不好,也不能让你这么说啊。圣贤多少年才能出一个,会是你吗。
(王阳明画像)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他遇到一个江湖术士,卦师告诉他,等你的胡须长到脖子上,你才能进入到圣贤的境界,长到长到胸部,就能结出圣胎,长到腹部,才能长成圣果。但是在这段时间,你要多用心读书,洁身自爱,不要虚度光阴,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整整苦学十五年,方能小成。
在王阳明22岁的时候,他第一次考进士落榜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他从小就是被人夸到大的,顶着神童的光环,在他考试之前《状元赋》都准备好了,还当众念了。但是人的一生都是会经历一些失败的,在这次落榜以后,他就开始埋头苦读,因此把眼睛都熬坏了。
(王阳明读书)
三年过去了,王阳明再次科考,依然失败了,第一次如果没考上的话就是轻敌了,这次又没考上真的没啥理由能说了。很多人都会说不是神童吗?怎么连进士都考不上呢?也有人安慰他,下次再考。
科考再次落榜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科考,这次跟他一起考试的就有当时有名的唐伯虎,这个唐伯虎也是学霸,但不低调,考完之后就出来炫耀,说自己肯定能考第一名,考完放榜真的是第一名,当时人们都觉得这有猫腻,后来朝廷取消了唐伯虎解元的资格,让他回老家了。后来唐伯虎一生不得志,开始卖画,纵情山水,留下“点秋香”的千古佳话。
而这次王阳明就考了二甲第七名,比这个唐伯虎那是差远了。他之前所有的优越感都被人们比较下,变得一点都没了。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当了工部一个小官,每天也不忙,泡个茶,随便看看卷宗,就能回家了,但他不想虚度光阴,不想浪费大好时光,他就毛遂自荐,返京途中路过浙江会稽山,看到一处洞穴,名叫阳明洞,分外怡人。他在洞里每天修炼道家导引之术,还给自己起了道号:阳明子。
正德二年(1507年)的四月,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丞,在他离别之前,有一个红颜知己来送他,他们都知道,今日一别,下次再见就不知是何时了,王阳明挥泪告别,途中写了一首诗。
忆与美人别,惠我云锦裳。锦裳不足贵,遗我冰雪肠。寸肠亦何遗?誓言终不渝。珍重美人意,深秋以为期。
其实这种以后不知道何时还能再见的离别是很伤感的,后来这位红颜知己嫁给了王阳明死对头宁王朱辰濠。
王阳明来到龙场,当时很多土著聚集在一起讨论要不要把他吃了,但是因为意见没达成,就睡觉了,后来半夜他们做梦,梦到神仙说土来的圣贤,你们要净心听从他的教诲。土著们便把他当神仙供着,“亲近欢爱如骨肉”。
后来王阳明就在驿站的附近找了山洞,取名“小阳明洞”,终日打坐练功。没有朋友,没有书籍,孤独和寒冷日日侵蚀着他的病体,每一天对他都是煎熬。
孔子曾经说过,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如果每天都没有新的知识学习的话,就坐在那里苦想,也没有用的,王阳明之所以没有疯,是因为他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才没有让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好好研究。
王阳明顿悟
后来终于有一天,王阳明想通了,他跑出石洞,连着大喊了三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的意思就是要他的思想传输给别人,只有不被承认的才是圣人。
其实这个很容易就能解释得好,就是你开一个商店,里面东西很多,如果卖不出去就没有任何的价值,就像是知识一样,要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才能让更多的人承认你的才华。
在王阳明顿悟之后,就与当地的土著们一起,教他们盖房子,后来又教他们读书写字,很快被人们承认,把他当成上宾,当地人还专门为他盖了一间房子。
而王阳明对他弟子的要求只有一个:知行合一。他曾经说,这世上有2种人,一种是埋头苦干的,另外一种是每天胡思乱想的,也不去实践,只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能把事情做好。
这个道理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就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求,就是探索和实践。
学生把他的课整理成一个书《传习录》,也是来取《论语》“传不习乎”的意思。其实现在的我们身在职场,也是要想三件事。做好工作,处好关系,努力学习升职,缺了其中的哪一个都会吃亏。
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就把自己的学问称作为“阳明心学”意思就是说,人心难测,社会险恶,要有比较强大的执念,才能立世。
阳明心学其实就要能学以致用,是方法论和实践论结合,也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结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也是实践了知行合一,有很多传奇的故事,让很多人像他学习走出困境,学习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也是一个名师。
《王阳明大传》是比较著名的儒学泰斗、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历二十五年写成的,最为权威严谨的阳明心学读本,很多次都入围了“我最喜爱的十本书”和“年度十大好书”名单,很多名人都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