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江南水乡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江苏省苏州市致德堂

Image 2021-04-13

致德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塘中市,梅场街34号,与江南名宅——师俭堂隔荻塘斜相对望。兴筑于清宣统二年(1910),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1986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堂主徐簾青为震泽富商,开设米行、丝经行、竹行、寿器店等。清末,他积聚颇丰,为方便经营、生活起见,将米行、丝经行与住宅建于一处。民国年间,徐簾青年事已高,将家业传于其子徐子为。徐子为(1906—1958),青少年时随金松岑、章太炎研习古文,又就读于上海文学院,擅长诗文,喜以诗文传信,曾得鲁迅致信约见,并与柳亚子诗文为友,加入了南社(湘集)。成年后,他热心于地方上的教育、卫生、交通、金融等事业。上世纪30年代,他联络浙江湖州、南浔士绅创办苏(州)嘉(兴)湖(州)长途汽车公司,修筑平(望)南(浔)公路。他先后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丰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解放后,他参加了常州大成纱厂董事会和杭州麻袋厂、南京毛纺厂的筹建工作。正如徐子为其人,致德堂的建筑也洋溢着亦商亦儒的风格。

致德堂全宅占地1650平方米,前后六进,通宽四间,除第五进内宅花厅面临花园而坐北朝南外,馀因街面面

北,因势皆筑成坐南朝北。第一进为恒丰泰米行,四开间门面,店面临街,再接建风雨廊棚至驳岸河埠,使米粮装卸及门市粜·均可遮阳避雨。穿过店堂为一狭长通道,两侧楼房对峙。坐西向东者为米行帐房间,坐东向西者为米仓、起坐间及厨房。起坐间接待客商及航船主,厨房日日起炊,供米行及丝经行伙友三四十人用膳,此为第二进。

第二进通道底为风火粉墙,中间石库门,内连砖雕门楼,饰以福、禄、寿等圆形吉祥小品透雕。过门楼为第三进,第三进天井宽广,石板平整匀称,左右墙上各设翠釉·漏窗。正厅三楹,西隔小天井连一边厢,自成院落。厅虽面北,然轩敞而进深。中立屏门,一隔为二,南北平分。两向又各设落地长窗,冬夏寒暖皆适,底层前后均设翻轩。厅内梁枋各处雕刻大幅梅、兰、竹、菊"四君子"和牡丹、莲花等花卉图案,雍容华贵。厅之前各有落地长窗,裙板上刻有整本《西厢记》故事的浮雕如连环图画逐页展示。厅内北檐挂有一对大花篮,南檐另有一对小花篮,刻工细致,层次分明。柱础为方形花岗石,石质细洁,整座厅堂为花篮厅造型,上悬"松筠小筑"匾额,系清末吴江翰林钱崇威所题。厅西厢房为主人书斋。正厅楼房亦甚高敞,楼层地板用整条木板铺成,厚重而踏实,铺摆的十分平整,足见用材及工艺之精。楼面之上还有阁楼,净空2米余。

因种种原因,目前第一进第二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第三进是致德堂的主体,为震源丝经行行址。中间三间为收发、整理、包装丝经的所在,东西厢为帐房间,楼厅内摇户、杠夫、经行业务人员进出不绝,为免喧嚣烦扰,第四进与第三、第五进之间均可闭可通。

第四进平厅,清同治状元陆润痒手书的"致德堂"匾额悬于厅内正中,也是徐氏家族的活动中心,祭祖团拜、婚礼寿庆、红白喜事、迎来送往俱在此举行。厅堂及厢房还是会客和文人诗友雅集之处,家具花卉、古玩摆设、字画悬挂无不精心设计,高雅宜人。致德堂宅院自二进始,另筑备弄直至第五进,各进之间,有分有合,开关自如,互不干扰。

第四与第五进之间以一宽阔庭院相隔。院之西南开凿一个约3米见方的水池,围以石栏,临池筑亭阁,以赏游鱼。亭阁之间二层楼门与第五进厢楼相贯。

第五进为唯一朝南的楼房,内眷住宅,面阔四间,其中三间为花厅,一间为厢房。亦有前后翻轩及枋梁雕饰,在前翻轩檐下还装有木雕挂落,图案简洁,左右对称。楼上设有统阳台,冬可孵阳,夏可纳凉,还可俯视其下花园景色。第五进与第六进之间的花园,甚为开敞,绮疏粉壁,布局得当。园中东西两侧各有丈余方的茶亭一座,左右对称,歇山顶,飞檐翘角,甚是秋弈棋、品茗、纳凉、赏月时用。西亭用设窗棂,内置桌椅摆设,严寒季节还可添置火盆,以增暖气,为冬春时使用。传说中的两亭为雌雄一对,西为雌,女眷专用,设户牖可关闭,以保守私房秘密;东为雄,男客专用,无遮无拦,以畅胸怀。一东一西,各有所属。国内还广植月桂、玉兰等树木,中央花坛栽有牡丹、芍药等花卉,终年含蕊吐芳,繁花似锦。

第六进与第五进隔花园相望,为一排四间洋式楼房。清朝末民国初,建筑式样上西风东渐,洋式建筑不仅流行于通商口岸,也传到震泽、南浔一类的繁荣江南市镇,致德堂的小洋楼可谓震泽人的首次尝试。第六进水刷石墙面,门劵及窗框上皆饰有西洋风格的浮饰图案,与第五进之严谨风格完全迥异。第六进小洋楼虽然朝北,但两面都是开窗,楼是钢窗,楼下为木格刻花玻璃窗,采光通风远优于前五进。室内则以石膏吊顶。第六进专供女主人诵经念佛,以故楼前浇制水泥地坪上印有"万"字花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