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十大考古评选|见证八千年中国海洋文化的余姚井头山遗址

Image 2021-04-12

4月12日至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办。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夏县师村遗址等20个考古项目入围,21位终审专家学者现场点评。12日,来自20个考古项目发掘单位的汇报人将讲述项目成果,13日将正式揭晓2020年度“十大考古”项目。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的汇报人孙国平今天在现场讲述了遗址发掘情况和学术价值。“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为今后探索发现中国沿海8000年前乃至更早的遗址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中国海洋文化从哪里,在何时起源?之前为什么浙江、江苏、上海没有发现丘贝遗址?河姆渡文化来自哪里?

2013年,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的两位放羊的老人捡到许多贝壳类的遗物,他们怀疑和附近的田螺山遗址有关系,因而热心地送到了考古队,负责考古发掘的孙国平看到这些贝壳非常激动,因为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有重大考古意义的文物遗存。

海螺壳

近江牡蛎壳

4月12日,当时发现这个遗址的两位老人一位已经过世,另一位终于能够在他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而经过许多年的考古发掘,该项目的负责人孙国平也带着发掘成果在“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进行了汇报。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协同进行考古。

项目负责人孙国平介绍,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2013年在遗址所在原厂区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总面积20000平方米,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井头山遗址地理位置图

井头山遗址、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相对位置示意图

2018年,根据该遗址文化堆积的超大埋深(距现地表5~10)和被海相沉积覆盖的低海拔埋藏环境(-3~-8米)的空前特殊性,发掘之前由工程部门建设一个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2019年9月-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750平方米。孙国平介绍,考古发掘基本上在距离地表的8米左右的淤泥下面中进行。遗址文化堆积被5~8米厚的海相沉积覆盖,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最厚处达2米多,分为12小层(编号为第9~20层)。

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发掘中,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密集区、滩涂区木构围栏等遗迹。

其中,出土遗物分为人工器物和自然遗存两大类:

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

出土陶片数万片,初步整理后已修复30多件陶器,器形有釜、敞口盆、圈足盘、碗、小杯、深腹罐、釜支脚、陶拍等,陶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夹炭陶、夹细砂陶、夹贝壳碎屑陶等,陶胎以灰褐色、红褐色为主,厚薄不均,用泥条叠筑加拍打成形,部分有贴塑特征,炊器内壁均有明显的拍打凹窝;纹饰主要有绳纹、浅方格纹、横向篮纹、锯齿纹、蚶齿戳印纹等,部分器表装饰红衣或黑衣,并有少量简单图案的彩陶。

出土陶器组合

石器有斧、锛、锤、凿、镞、砺石、磨盘、圆盘状垫饼(砧)等30多件。

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镞、鹿角锥、鳔、凿、针、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蛎壳加工磨制的贝器(耜、铲、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功能应与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

残存鹿角的鹿头骨

出土海洋动物骨骸

木器100多件,保存优良,器形有桨、器柄、带销钉木器、矛形器、点种棒、双尖头木棍、单尖头木棍、杵、碗、扁担形木器等,其中数量最多、加工最特殊的是挖凿有规整椭圆形卯孔的“刀”形器柄,推测它们应是与石斧组装使用的木工工具。

木桨

木桨出土情形

编织物,共18件,用芦苇、竹子等制作,器类有席子、篮子、筐子、背篓、鱼罩、扇子等,还有一团似渔网残块。

自然遗存中以动植物遗存为主,还有大量胶结着牡蛎壳的小块礁石。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种类有泥蚶、海螺、牡蛎、缢蛏、文蛤等5大类,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以鹿科动物骨头为主,也有一些猪、狗、圣水牛、水獭等动物的骨头,以及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等;

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木棍、木条等木头遗存,以及储藏坑中的橡子、麻栎果等和桃核、果壳、松果、灵芝块、少量炭化米粒、水稻小穗轴等,还有漆树、黄连木、猕猴桃等种子;另有一些用于制作编织物、绳子的原料,如芦苇杆、麻类纤维等植物遗存,在陶釜支脚的胎土里还可分辨较多的稻谷壳碎片印痕。

桃核等植物种子

麻栎果储藏坑

以贝壳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积

孙国平在汇报中表示,发掘成果表明:

一、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供独特案例,为今后探索发现中国沿海8000年前乃至更早的遗址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井头山是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也为研究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起源提供了宝贵材料。

三、从遗址所处环境和文化特征上看,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应是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是余姚和宁波的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

四、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超大埋深的史前贝丘遗址,首次因地制宜地把钢结构基坑成功运用于考古发掘区围护,为国内外类似遗址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示范意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