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城市的风格不仅会决定建筑的审美基调,同时也改变了人的气质

2021-04-10

刘亦菲,看上去骨头轻盈得能吹出笛声来,往过早摊儿的小凳子一坐,也是有坦荡江湖气的。“浩气清英,仙才卓荦”,她演武侠片是个过目难忘的角色。

同是武汉人的杨采钰,神色也分明是明艳带着几分大开大合的侠气。

比起武汉人身上的江湖气息,香港美人则是另一番风景。如今港风早不只是单纯的富足欲望迷幻,更动人的是繁华背景下,气质的隐秘易折——市井生活的漂泊和孤独。

这种审美成群现象遍及世界各地——用Pinterest搜索不同国家的女孩,算法眼中的她们就会浮出水面。

意大利女孩在水气缭绕阳光充足的地中海生长,神情温热慵懒,气质扎实逶迤,喜爱袒露浅褐色皮肤和动人的曲线。

看着她们,好像晴天白日走在树荫下,踩在微温的土地上。

法国均温比起意大利更低更加干燥,更接近中国气候,所以法式风情是更多国人的心头好。

法国女孩们神情天真随意不防备,衣着细节上却是非同一般的温柔熨帖——法式刘海,项链长度粗细,领口大小形状,样样都要好好打理。

一搜“Chinese girl”,画风明显一转——大头照的比例显著上升。叔写过中日韩的审美区别,其实中日韩在pinterest上都是大头照的海洋,中国最为明显。

衣着审美上,倒看不出中国特色穿搭路线。

叔觉得,通过算法的眼睛,看不同国家女孩很有意思。

这些照片,大多属于twitter,ins上的小模特和小网红——展示出个人最美的一面同时,她们也无意间透露出,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女孩怎样以不同的方式凝视自己,打扮自己,展示自己。

不同城市生养了不同审美的人。那么,审美是如何受到空间和环境影响的?我们能通过配置身边的环境,来获取审美增益吗?

城市与衣着审美

先来看看环境中的建筑是怎么影响衣着审美的。

黑格尔有言:“衣物是流动的建筑。”总体来说,建筑元素和衣物审美呈现出互相借鉴,相向流动的局面。

古希腊的建筑柱式和服装式样就是一例。两种服装式样,多力克式希顿,爱奥尼式希顿对应着建筑中的两种柱式。

建筑中粗犷没什么装饰的是多力克柱式。多力克式希顿是古希腊男性的日常衣着,材料柔软厚实,上身翻折,用金属别针在肩部固定,与多力克柱式的阳刚简洁吻合;

爱奥尼柱式则相对细长,有优雅的螺旋。爱奥尼式希顿是女性衣着,通常是薄麻织物,两肩对称固定,肩部形成优美的涡旋,面料则呈现出褶皱和波纹,对应柱上的凹槽,整体呈现女子的轻盈柔美

由衣物审美传播到家居,建筑甚至时代审美的例子也有。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皮杜夫人由美貌上位,智慧统领国家。

她的个人审美被少女和贵族们争相模仿。

从衣物上的抽褶缎带,到家具中的贝壳与花朵纹饰,活泼纤巧的曲线环绕整个建筑空间,形成了华丽而女性化的洛可可风格。

建筑和时尚的关联难以忽视。这是因为,城市建筑本来就是文化沉淀和意识形态的体现。

▲苏联建筑受粗野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过去的权力构建的空间依然恢弘

▲Aon Center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早期被称为商业风格,理念是“形式追随功能”

当我们我们说时尚十年一个轮回,说的不仅是时尚编辑选题用完了——大到国家和城市范围的审美,总有几个锚定点。

建筑就是城市审美的锚定点。不像时装那样善变,公共空间的使用年限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博物馆,公园,教堂,街头的涂鸦…它们对个人审美的养成,有基调性的作用。

在经济条件近似的地区进行比较,会发现其城市建筑风格与时尚潮流一脉相承。

看看文化底蕴丰富生活富足的地区——若说天下有时尚一石,或许是意大利一斗,法国八斗,其余国家共分一斗。

若说巴黎的审美以圣母院和卢浮宫为轴心,酒馆和旅店为先锋,佛罗伦萨的审美则来自定制店手工艺品店,夏季阳光下慵懒寂静的小镇。

掌控着服装制造业和纺织业高端市场,意大利人拥有享誉国际的定制裁缝。

穿搭传递的气氛气定神闲仿佛一切尽在掌握,暗地里在搭配时把棕色分出科学计数法才数得清的分类

把有趣的和严肃的衣服搭配在一起诠释了意大利式的风骚:或许是一套严肃的西装配上图案花衬衫,加上一条颜色鲜艳的领带;不然就是深色裤脚下亮色袜子隐约可见。

作为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和巴黎沉积了大量古典建筑,人们也惯于在出门前研究穿搭与街景是否相配,审美上早会了因地制宜。

同为大都会,发展速度更快的首尔和东京审美则更加跳脱。

有人说东京没有古典,地震和海啸毁灭了太多古代建筑。加上泡沫经济时期兴建的大量工程,如今都已成旧迹,废墟错落在日本大楼小楼之间,入夜后霓虹一开,夜景澎湃。

东京和涩谷于是以其光怪陆离成为了赛博朋克的发源地,涩谷和东京的潮流也少不了跳脱鲜艳的一面。

一个人眼前见到的景色,是他世界的基色。若他见到的世界协调,他也会自然而然融入这种协调中去;但凡身上有一点不协调,立刻会被自己或周围的人觉察——这就是城市风格对个人审美的养成。

我们身边的审美环境如何?

那中国是否有这样的城市审美呢?叔也一直有这个疑问。

审美文化底蕴不可谓不丰富,但传统审美在我们面前出现得却并不很多。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这么讲传统审美趣味: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衣饰极尽奢华而不重实用

“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

这种毫不实用主义的审美和时代节奏格格不入了,逐渐退守成小圈子里的趣味和认同。

不像日本,中国从来不缺古城古建筑。可如今上街一看,容易觉得世上的景色都是千篇一律,古建筑被一些同质化的东西淹没了。

好几个城市里,一眼望去,未必找得出什么不一样,景色失了错落。古建筑附近开满了营业到凌晨的酒吧,CBD二话不说就是几颗卵形的大楼,江边的景色也是大差不离的动画彩灯。

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制造了太多流水线公式化的景色,城市间的景观差别消弭许多,城中村挤满电线和不见阳光的格子间,郊区大片土地被遗弃,苞米地都失去了种苞米的人。

当然除了大家都住得齐齐整整的赫鲁晓夫楼,偶尔出现在新闻里的蜜汁审美建筑也会打破同质化,也让我们的视觉得到片刻刺激。

这个时代的匆忙和奔逐,从城市景观映射到个人。景观被前进的动力强劲拉扯,难以达到审美的平衡,走在街上,也许会感到难以表述的慌张。

我想这也是国人都总忍不住吐槽自己审美的原因之一。

当然,风格成熟,或者规划得当的城市也是有的。

比如香港,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线,层叠旧楼对人形成压迫感,城市中心拥挤浮华国际化,对比强烈到有点暧昧难懂。

比如苏州,保留许多曲折回环的苏派建筑,留白丰富,市中心则在城市另一边。

于是我们还可以清晰地在心中描绘出典型的苏杭审美。给审美在城市中留下空间,它的神就不会散。

对我们自己而言,守住自己身边的小空间,有助于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审美轴心。

城市环境,建筑,家装,配件,各自划定一个小空间。元素的搭配形成空间内的审美氛围。

披着色情外衣的空间审美杂志《花花公子》,在发刊词中这么说:“这是一本关于分享室内空间设计以及男性如何提升品味、享受乐趣的生活杂志,从自身到身边的环境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休·海夫纳,《花花公子》创始人

或许没太多人注意到室内空间与个人审美的联系。其实,在《红楼梦》里就用过家居布置来描述人的情趣与个性了。

宝钗的卧房,“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的清冷朴素;黛玉则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可见其爱书和博学;宝玉的房间却“锦笼纱罩,金彩珠光”,倒像个小姐的绣房,是个娇养的公子了。

室内空间其实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是真正自我主宰的领域。

·海夫纳这么描述他的理想空间:

“留声机上放着轻柔的音乐,面前放着鸡尾酒和一两样开胃小菜,还有一位女性朋友坐在对面,而我们将就毕加索、尼采、爵士乐和性爱进行一些安静的讨论。”

室内空间有两个特别的功能。其一是氛围制造——《花花公子》中,说明了人如何利用他的家装氛围,助力自己的花花公子之路:

“在花花公子将他的猎物从门口引导向床榻的过程中,公寓中的一切都可以派上用场;这一过程始于具有优美曲线的蝴蝶椅(或者另一个花花公子的标志性家具,1946年小沙里宁设计的子宫椅)——仿佛设计师在暗中助花花公子们一臂之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