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加密艺术,是数字时代的艺术革命吗?
【编者按】3月26日,“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加密艺术展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是在近期NFT热潮之下国内首次集中性地展出加密艺术品,引起了艺术界和数字金融行业的关注和讨论。在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板块中,数字艺术品因与NFT(非同质化通证)结合变身为被货币化的加密艺术品,储存或确权在区块链上。这种结合可被理解为有着漂亮外表的虚拟货币,是数字资产在艺术领域的新尝试和应用。加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近期在交易上呈现爆发式的发展趋势。本期,我们将与国内外加密艺术经营者和创作者一道,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加密艺术的创作、交易、未来市场走向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管窥数字时代艺术产业发展的某些可能性。
对话杨嘎:NFT并不神秘
杨嘎
独角兽艺术空间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中国美术报:日前,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高价拍出,您怎样看待这场拍卖以及这件作品的价值?
杨嘎:可以肯定的是,NFT艺术注定是一个在数字金融环境下快速发展的艺术交易方式和平台。从NFT入圈的藏家多数是互联网和数字资产的新贵,他们的加入将会改写200年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走向。
大家都在议论虚拟作品是否具有高价值,我认为应该从艺术的本质去理解它。这件作品的标题《每一天:前5000天》就显示了其内涵:艺术家每天创作并上传一幅数码作品直至5000天,这是否会让每一个普通人感到长期坚持一件事情的意义?设想你的每个小时、每一天都不是虚度,生活仿佛变得有艺术感了,而你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痕迹,被网络记录了,被现代科技赋予了意义。Beeple的5000幅作品中,不论是家庭日常生活还是时事评论的创作,都表达了他作为真实个体的思想和认识,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不可篡改的人类生活史。当然Beeple这件作品的新奇在于,它搭建在区块链的基础之上,以及加密货币的结算方式,这些都是科技赋予的属性,随着NFT艺术的发展,这些会越来越趋于平常。
中国美术报: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加密艺术的优点在哪里?
杨嘎:首先,加密艺术解决了在传统艺术领域里收藏的真伪、传承查证、价格不透明等问题。在传统的艺术收藏里,很难确定艺术作品的真伪,也很难看到它每次流转的真实信息,事实上很多通过私洽交易的艺术品价格一般都是不透明的。而NFT艺术品的价格则是完全透明的,NFT作品是用区块链的基础来搭建作品的数据层,所以其真伪是完全可以确定的。
第二,传统艺术品出售的渠道不像普通商品那样便捷,而NFT艺术品则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艺术品在运输、仓储的过程中对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而NFT艺术品不需要进行物流运输,并且NFT艺术品在线交易并在线获得拍品的方式使其交易十分便捷。
中国美术报:加密艺术是否会改变现有的艺术市场格局?
杨嘎:我认为不会,传统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系已经形成了,它的存在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自有其价值。因为每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选择自己观展、购买艺术品的方式,并不会因为加密艺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市场造成影响或者改变。艺术家对艺术品赋予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呈现方式是艺术品在市场流转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加密带来的只是交易方式的改变,是交易的便捷和安全,以及加快了交易的频次,并不会对现有的艺术市场格局有太大的影响。
中国美术报:有人说,加密艺术是数字货币与艺术的“乌托邦”,这是否神化了加密艺术?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理解加密艺术?
杨嘎:加密艺术和数字货币其实是同根同源的,它们都是生长在区块链这样一个土壤里,会产生认知和交易方式的新方法和新秩序。艺术界没有必要把NFT说得那么神秘,它只是通过加密的形式,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一场新的尝试,归根到底,加密艺术离不开创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才是艺术的本质。
此外,加密艺术所指向的东西不单是我们理解的传统美术史所讨论的艺术市场和艺术形态,还涉及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国外的open sea号称是“区块链游戏的eBay”,很多加密艺术品在上面出售,埃隆·马斯克的妻子格莱姆斯也曾在上面出售过自己的NFT作品。不同平台也在做差异化,如潮流玩具、动漫短片、NBA球星卡、音乐、名人录音、推特CEO发推的截屏等,还有范围很广的作品或行为会出现在NFT平台上进行出售,这些作品是否有艺术性,至少现在没有谁去界定它。
未来NFT的走向一定会细分得越来越清晰,最终会形成一个市场淘汰机制,只有经得住市场检验的才会沉淀下来。
对话刘诺(Eleonora Brizi):加密艺术是一种时代新语言
刘诺(Eleonora Brizi)
意大利策展人、Breezy画廊创始人
中国美术报:加密艺术在艺术领域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加密艺术领域并决定推广它的?
刘诺:我进入加密艺术领域是在2018年,那时我在纽约学习了区块链技术及其在艺术上的应用,特别是它在数字艺术作品认证和货币化方面的应用。第一次听到人们谈论区块链和加密艺术时我是非常震惊的,感觉突然之间我们社会的所有支柱似乎都崩塌了。但在与NFT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后,我意识到加入他们的冒险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加密艺术是一种第六感的艺术,从那以后我成为了一名加密艺术策展人。虽然很多人对它持有怀疑态度,但我还是致力于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意义。
中国美术报:作为加密艺术运动的参与者,您对想要加入这个领域的艺术家有什么建议吗?
刘诺: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你必须是一名艺术家,如果你不是,不管是哪个艺术领域都对你没有意义。另一个关键点是艺术家需要有愿意分享与合作的态度,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比区块链和加密艺术更有利于合作。
中国美术报:加密艺术给艺术家的创作创造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作品的形式、媒材都不再受拘泥,这是否意味着进入艺术领域的门槛变低、难度变小?
刘诺:当然不,艺术就是艺术,它的语言可以改变,但它的声音永远不变。
中国美术报:作为加密艺术的画廊经营者,您对挑选艺术家有什么标准吗?
刘诺:我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基于我和艺术家是否有共同创造有意义的东西的可能性,这超越了销售。去中心化是未来我们将要走向的趋势,这意味着观众可以通过平台系统投票,未来选择艺术家不再是由一个或几个人来决定,而是由平台,即所谓的艺术民主化。
中国美术报:具体怎么交易加密艺术品呢?
刘诺:如果藏家想买一件加密艺术品,他可以去那些展示加密艺术品的平台,如SuperRare、MakerPlace、KnownOrigin、OpenSea、Nifty Gateway等,同时他必须拥有一个加密电子钱包。在这些平台,他能浏览到被画廊或艺术家标记化的艺术品,这意味着每一件艺术品都带有一个非可替代的代币编号。当收藏者用电子钱包支付时,需兑换专用加密货币(通常是以太币)付款,但有一些平台也可以使用信用卡购买。这样,藏家就成功收藏了所购买的NFT(带有艺术家电子签名),并独有他购买的NFT,但他所收藏的NFT是对应艺术品的图像副本,并不是原始作品。
中国美术报:从经营的角度,您怎么看加密艺术未来的市场走向和发展?
刘诺:我认为目前艺术品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和技术性,加密艺术的本体即是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源代码、虚拟现实、计算机合成等多种方式呈现从而表达时代的语言。
在未来,加密艺术市场会呈现出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毕竟我们身处数字化时代,而加密艺术正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我认为艺术泡沫经济之后,唯一能够留下的,将是那些内容生产者、艺术推动者、让加密艺术运动被社会和文化吸收的参与者,这是加密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凯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艺术家有权决定“什么是艺术”
凯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
英国视觉艺术家
中国美术报:您与加密艺术的个人渊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凯林·布里克:我了解加密艺术是从三年前开始的,一年前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近期的艺术创作大部分是电子艺术,这也增强了我对于加密艺术的关注。加密艺术可以给艺术市场带来很多良性的改变,它不存在实体经营中资讯不对等的问题,其所有的信息在区块链中都可见,让艺术品的交易环节变得更加透明,但同时加密艺术所使用的技术形式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从而带来环境成本增加,这也是我的作品所探讨的问题之一。
中国美术报:对于艺术家来说,进入加密艺术领域的条件是什么?
凯林·布里克:一般来说,对艺术家进入加密艺术领域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一些加密艺术平台会限定指定的艺术家,另外一些可以允许所有艺术家上传自己的作品。对艺术家来说,进入这个领域主要的障碍之一是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铸造成NFT所产生的铸造费用(Gas fee),这个费用根据不同的平台规定而不同,大概在70 美元到100美元之间。
中国美术报:您是此次“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加密艺术展的参展艺术家,请以您的作品为例,谈一谈如何制作一件加密艺术品以及它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凯林·布里克:我这次参展的作品叫《雨后》,它是一件互动装置作品。这件作品只有观者注视荧幕时,一幅AI生成的热带雨林景观才会显现,当观者离开,画面随之消失。这件作品探索的是我们与自然、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意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也意图引发关于区块链、非同质化通证、加密货币所带来的环境成本的讨论。“雨后”系列的每件作品的售出都会同时触发碳中和,用于中和作品在创作、销售和展览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我个人而言,加密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与艺术品自身价值判断标准一致。
中国美术报:作为加密艺术运动的参与者,您怎么看加密艺术未来的市场走向和发展?
凯林·布里克:目前加密货币艺术广受关注,我认为未来加密货币的使用将更为广泛,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会深入到生活领域。加密艺术也可能成为被艺术家广泛使用的媒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