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杰之三——何海霞
2021-04-07
1961年10月,在北京等地的巡回展览中,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等人为代表的美术团体共有150余件作品,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此次展览在美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人称“长安画派”,誉满全国,石鲁赵望云、何海霞被称为“长安三杰”。
何海霞与石鲁、赵望云在这一时期通过深入生活、改革创新,所创作的大量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开拓了中国画的新领域,也成为“长安画派”开宗立派的扛鼎之作。
何海霞的传统笔墨功夫在美协的国实中当然属于佼佼者。他通过不懈的探索,使生活与传统程式对接。把传统技法融合到对具有真情实感的现实生活的描绘中,以此来消化传统、创新技法。他的作品开始克服传统法度的僵化程式逐渐摆脱了用现实生活点缀传统形式的创作倾向。作品出现了生动鲜活的自然意味和时代精神。
对于绘画的语言形式,何海霞的探索亦有新得;在山石的表现上,根据创作主题思想的需要,赋予山石不同的美感;或表现山的气派、壮丽,抒发豪迈情怀;或视之能清心、却署,呈可游可居之态;或赞其雄伟、庄严,如英雄般使人敬仰。
对山石的画法,何海霞做了科学理性的分析“画山得山之势,这势不仅是具体的某处之山或某处之岭。得山之势,势即大势,为伏为屹立,层次分明,脉络绵延不断,观之符合自然之理。得山之骨,即山之质感。山有草木从生、山有嶙峋露骨,经风雨侵蚀棱骨分明,所以山之质和当地气候联系起来。山土质属于什么石层质感,与地质学亦有所研究。”
何海将研究理论在艺术实践中加以应用,使他的山水画从张大千的基本格局开始倾向赵望云、石鲁的创作思路,艺术作品呈现出派崭新的面貌。1960年以后,何海霞的作品中,少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喧嚣场面。而多了几分宁静、生息与祥和。这或许正是何海霞喜爱自然、生灵、和谐、光明的天性的不期回归。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